高中地理第七单元总结及补充教案人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完善与巩固第七单元学习成果,加深印象,深入理解。教学重点、难点:本单元知识的联系。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等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比较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单元知识总结列框图法展示本单元内容,见框图:二、单元补充材料1、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因此,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山区开发建设的进度。我国山区复杂多样,高山与低山、山上与山下,情况很不一致。我国地理学家吴传钧先生,把我国的山区分为八种类型:(1)西北内蒙古温带干旱区的高山(如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祁连山);(2)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区的山地、丘陵;(3)东北温带半湿润区的中山和低山(如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4)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区的中山和低山(如太行山、五台山、燕山、泰山);(5)华中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区位优势北回归线附近东南两面临海物产丰富治理难度小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国内得天独厚的宝地开发历史悠久农业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潜力大、灾害频繁丰富多样、不稳定高产出、土层薄酸、瘦、黏丰富但开发难度大综合开发立体农业系列开发人地矛盾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负载重毁林开荒砍柴取薪水土流失生态建设封山育林推广生活用煤炉灶技术革新大办沼气北亚热带湿润区的中山和低山(如秦岭、大巴山、桐柏山、大别山);(6)江南与西南中亚热带湿润区的中山、低山和丘陵(如乌蒙山、武陵山、南岭、武夷山);(7)华南与滇南热带与南亚热带湿润区的中山和丘陵(如五指山、台湾山脉);(8)青藏高原地区的山脉。其中,(5)、(6)和(7)三类山区又可以归纳为亚热带丘陵山区。这块地区面积很大,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农业生产地域之一,特别是其东部,资源优势突出,物产多样,许多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这个地区山丘比重大,可耕地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长期开发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问题。2、相关概念辨析——立体农业、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系统与生态问题(1)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根据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进行垂直空问的多层配置。如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有机结合,建立多个物种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的立体农业能多项目、多层次、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并且有利于生态平衡。如鱼塘-台田系统、岗间鱼塘系统。(2)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把农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经济、技术复合系统,通过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无废物、无污染生产,达到少投入、多产出的目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其模式大体有三种:①根据生物群落演替原理发展起来的时空演替合理配置型模式。如在田间实行高秆、矮秆作物搭配种植。②在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系统调节控制型模式。通过合理耕作、种养结合来调节控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如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资源利用和保护相结合,促进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③以“食物链”原理为依据发展起来的良性循环多级利用型模式。如蔗基鱼塘,蔗叶是鱼的饲料,塘泥作为有机物还田,二者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循环。(3)生态系统与生态问题: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始状态时称之为生态失调即产生了生态问题。如人类不断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式的开发、采集和狩猎活动,导致森林枯竭、草原退化、沙漠扩展、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3、生态系统网络研究台站——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