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一、珠江三角洲简介(1)珠江三角洲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的名称。通常把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叫做三角洲。珠江径流在河口处注入时,被一些隐蔽的岩岛阻挡,引起水流分汊,使泥沙在岩岛隐蔽处沉积。珠江三角洲的发育,有一部分就是这些岩岛的联合作用形成的,属于岛屿状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表自然环境特点是地势低平,河网密集,土质肥沃,水热资源丰富。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明末清初开始大兴基塘耕作制度,并不断扩大垦殖面积,发展商品农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2)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资;经济体系建立起来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及外商独资企业将占最大比重;对前来投资的外商,在税收、土地使用费、劳务费、外汇管理、人员入境和出境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和方便;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国家给经济特区比较多的经济活动自主权。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经济开放区,其中广州市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外向型。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同时本地区有临近港澳的位置优势,有侨乡的优势,有多优良海港和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再加上国家为这里制定的优惠政策,使这里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和外企落户的风水宝地。1996年外资在广东的总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30.1%,这就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4)按照产业部门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工业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促使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化,同时也吸引外地民工的流入。另外,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还促使非农业用地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些都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这些因素,才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的地区。当某区域城镇化发展过快时,会导致城镇建设规划、科学管理、环境保护等相对滞后,造成大片良田被占用、“三废”污染严重、部分城镇居民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适宜发展的作物种类丰富且一年三熟。要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政策调节、法律约束、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等措施,处理好经济腾飞、城镇化发展与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容量、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关系。二、三大城市群“钱”景看好,“城市病”问题有望解决中国经济正在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环渤海三大城市区(群)集聚,这三大城市群将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空间。日前,由中国市长协会组织编写并发布的《2002~200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组团式城市群必将成为新一轮财富增长的战略平台,由城市群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必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形态。据悉,此次《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等近百名海内外一流专家共同完成;《报告》对中国城市资源禀赋、工业化水平、竞争能力、社会进步状况、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是系统研究中国城市发展的综合性年度报告,它向全世界发布了中国651个城市的最新动态。五大挑战:城市发展面临“瓶颈”《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五大挑战。第一,中国城市群人口密度过大。报告指出,目前上海浦西区的人口密度为3.7万人/平方千米,北京和广州城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4万人/平方千米和1.3万人/平方千米,而目前世界主要大城市如东京只有1.3万人/平方千米,其余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和香港的人口密度最多也只有8500人/平方千米。第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