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呼吸运动的过程及原理。能力目标:培养探研能力及运用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合作、沟通等能力。情感目标:认同测量、计算是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呼吸运动的过程、原理。教学难点:呼吸运动的原理。三、设计理念与教学思路本节课是依据新课标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进行设计的。这一课时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知识重点,它发生在体内,比较抽象,而七年级学生感性思维仍占主导地位,因而我利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串联知识,先从“人体是怎样将气体吸入的?”为题,让学生感受到呼吸的存在,引导学生提出各种猜测和假设,并通过胸围差的测量和摸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来论证学生提出的猜测和假设,得出呼吸运动的过程与原理。在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通过问题的预设和生成,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方法观察、探研、讨论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生物素养,并将情感态度与能力培养渗透于过程中。五、教学用具:模拟膈肌模型、软尺等。一、导入让学生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交换的?引入课题。二、新授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提出问题: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内的?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让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问题:你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得出: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感觉不一定准确,引出测量胸围差的必要。(1)测量胸围差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具、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达成共识,请学生示范操作后,三人一组做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在表格内。测量后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提出的讨论题。学生通过感知和测量,知道吸气时,胸廓扩大了;呼气时,胸廓缩小了,吸气和呼气都与胸廓变化有关。①教师演示肋骨运动的模型。说明所代表的脊柱,肋骨,胸骨,肋间外肌。提醒学生注意胸廓前后、左右径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填写表格。②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让学生观察教材49页中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学生讨论:①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②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③橡皮膜回缩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④是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的容积扩大?教师做演示实验:一手握住瓶颈,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收缩。此时,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然后,一手放开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舒张。提醒学生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问题:当“膈”运动时,“胸廓”的上下径和“肺”有什么变化?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得出:①肋骨和膈运动的结果,使胸廓扩大或缩小。②肋骨和胸骨的运动,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反之,缩小。③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演示模拟实验:模拟肺容积的变化引起肺内气压的改变将气球口套住吸耳球口并绑紧,捏吸耳球时,气球胀大,松开吸耳球时,气球缩小。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了解在特定的条件下,容器变小时气体压力增大,容器内气体被压出去;容积变大时,气体压力变小,外界气体被“吸”进来。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复习提问: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运动有何关系?引言: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