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第二节第二框《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方面:①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相关的哲学观点,结合实际,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等方法论要求加以说明。②能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进行阐释。能力方面:通过本框题教学,结合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觉悟方面:通过本框题知识的学习,认识到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教学重点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教学难点:要坚持适度原则。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议论”相结合。教学过程复习提问:(l)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2)什么样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复习学过的原理,导入本课方法论的教学,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为适度原则的提出做好铺垫。)(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导人新课:量变和质变是密切联系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正确把握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用心爱心专心二、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多媒体引出事例:北大医院曾经收治过一名年轻的患者。刚来的时候,这位患者的症状是发烧、咳嗽。但医院在使用了各类抗生素后都不能遏制他的病情,最终这位患者不治而亡。为了查找原因,在经得家属同意后,医院进行了尸体解剖,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广发说:这位死者每天在单位食堂吃饭,他特别顾虑单位食堂不干净,可能会有一些细菌在里面。所以,他每次吃完饭以后都要吃两粒抗生素。天天吃,日积月累,最后就出了问题。提问:为什么?教师讲解:由于70多年前,因感染细菌引起的疾病而命丧黄泉的人比比皆是。自1928年研制出了青霉素,当时几乎可以对付各种因细菌引起的疾病,因为它能干扰细菌的正常代谢,使细菌无法生存,从而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不但能杀死有害细菌,而且也能杀死有益细菌;既能抑制敏感的细菌,又能使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由于过量使用,细菌对原有的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再用这类抗生素就不再起作用了。所以我们看到上述事情的发生。在我国滥用抗生素导致30万幼儿听力障碍,有关统计表明中国每年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儿童受害最大。抗生素刚使用时,一种抗生素使用20年才有耐药性;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个周期缩短为10年,而如今仅仅是两年。有专家预言,如果人类再这样过度滥用使用抗生素的话,终有一天人类自身将感冒这样的病症都难以治疗。提问: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教师总结:1)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其相反方向转化。2)由于量变到达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质变。方法论:做任何事情要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凡事都要注意分寸,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板书)1、要坚持适度原则提问:为什么要坚持适度原则?哲学依据?多媒体演示水的三种状态,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0页第3自然段至第131页第2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思考第131页第2自然段右边的“议一议”小栏目的问题。(同学阅读、讨论后,教师讲解、归纳。)用心爱心专心教师讲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自己的度,在这个限度内才能保持其性质,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所以只有坚持适度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教材中《杰米扬的汤》故事说明这一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掌握事物的度的重要性。孔子说;“过犹不及”,指事情做得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战国时期著名辞赋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人的美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