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教师用)6.1.2平面直角坐标系(2)(新授课)【理论支持】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创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猜想,去实践,去动手操作,去观察分析,去合作交流、发现和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让他们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体验数学规律的生成和发现的过程使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有机会去分享.现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认知规律告诉我们认知从感知开始,感知是认知的门户,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人人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意识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章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这一部分知识很重要.“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架在图形与数量之间的桥梁.有了它,我们即可以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也可以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它可以使很多数学问题变得直观而简明.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该内容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后面对函数图象的学习,同时这也是将几何图形向数转化的初步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了认识上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发展,构成更广阔的范围内的数形结合、互相转化的理论基础.因此,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学好全章的关键所在.总之,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旨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到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重点:根据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的位置.2.难点:探索特殊点与坐标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及答案(一)如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请说出图中A,B,O的坐标.知识技能1.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2.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3.能根据点的位置关系探索坐标之间的关系,以及根据坐标之间的关系探索点的位置关系数学思考1.经历在方格纸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位置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经历探索点的位置关系与坐标之间关系的过程.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解决问题1.通过寻找位置关系与坐标之间关系,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2.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形成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二)在直角坐标系中,标出下列各点的位置,并写出各点的坐标.(1)点A在x轴上,位于原点的左侧,距离坐标原点4个单位长度.(2)点B在y轴上,位于原点的上侧,距离坐标原点4个单位长度.(3)点C在y轴的左侧,在x轴的上侧,距离每个坐标轴都是4个单位长度.〖答案〗(一)A(-2,1),B(-1,2),C(0,0)(二)(1)A(-4,0)(2)B(0,4)(3)C(-4,4)〖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写出该点的坐标.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从感性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内的点与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活动(一)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组点,并将各组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