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目标】1.以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为例,说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多北少的特点,加深对南水北调背景的认识2.读图说出南水北调工程的三线方案,简要说明东线、中线、西线工程的主要特点3.学会通过分析实例说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重点难点】1.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2.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3.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预习提纲】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1.南水北调的必要性: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位,从地域上看,多少。2.南水北调的可行性:长江是我国第大河,年径流量稳定,季节分配也较,长江流经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上游与区(填三大自然区名称),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平原相邻,地理条件有利于调水。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1.西线工程:工程位置在上(填大的地形单元),地势高于西北和华北地区,可以供水。2.中线工程:工程位置从第三级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的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可自流供水给的大部分地区。3.东线工程:工程位置位于第三级阶梯东部,在黄河以南,地势高低,需逐级北送。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1.积极意义:将有效缓解调入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促进其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和地区的,具有巨大的效益、效益、效益。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1)长江径流减少,会引起海水,河口盐度,影响长江下游水质。(2)径流量减少会引起长江泥沙,使航道淤塞。(3)调水对江淮地区的带来不利的影响。(4)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地下水位,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5)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输水沿线工业发达,会污染水源,降低。【问题与思考】1.“水资源”与“水力资源”、“水利资源”的区别。2.如何理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原因及措施?3.分析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4.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工程中,哪一条线路水质最差?为什么?怎样解决?5.试从路线、水源区、供水区、优点、缺点等方面比较南水北调的东、中、西三线调水工程。6.专家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很可能造成沿途有些地区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以南水北调东线为例,说明此项工程可能在什么地区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判断的理由是什么【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1.下列地区中,水资源严重不足且经济较发达的是()A.华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长江中下游平原2.我国人均水资源最多的是()A.西南诸河流域B.淮河流域C.长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3.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线路中,东线、中线都可以到达的城市是()A.北京B.天津C.威海D.青岛4.南水北调工程中的中线工程引水路线是()A.长江水→江都→京杭运河→北京B.雅砻江→黄河上游C.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郑州→石家庄→北京D.洞庭湖→巢湖→淮河→黄河→华北地区5.京津冀所在的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①耕地面积大,农业生产用水量大②人口少③水资源利用率高④水资源总量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据报道,我国有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各种水体中,每年浪费的水在600亿立方米以上。据预测,我国21世纪上半叶年用水量将达到7000亿~7500亿立方米,即在现有的供水量的基础上增加1387亿~1887亿立方米。现在绝大部分地区江河可供引、提水的条件已基本利用,进一步利用潜力不大,即使实施几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后,其总调水量不会超过400亿~500亿立方米。全国现有地下水开采量已占可开采总量的46%左右,华北地区已过量开采。据此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6~8题。6.解决华北地区供水紧张问题,以下措施不可取的是()A.减少污水排入B.杜绝水的浪费C.加大南水北调步伐D.加大地下水的开采力度7.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实施后()A.可彻底解决华北缺水问题B.可能造成南方缺水C.可能使华北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D.可能使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8.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已占可开采总量的46%B.每年浪费的水占我国实际供水量的10%以上C.南水北调后我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