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主要阐释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课内容共分为三目。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重点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其历史地位;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主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提出到建立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思路设计●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方法本课教学内容有着极强的时代感和理论性,教学难度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加强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日常生活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渗透,突出运用历史思维来分析当今社会的重大变化;二、突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方面,以讲授为主。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意义。(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和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3)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4)识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会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资料、实物图片,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2)通过历史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2)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导入设计图片导入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他们在讨论什么呢?这次会议对中国社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将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找出历史的答案。推进新课(板书)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场白:“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惨重。“文革”结束后,全国人民都希望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但事实却是国民经济在两年时间里仍处于停滞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解脱。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想步入正轨、实现飞跃首先要在思想领域进行一次彻底的解放。——1977年2——1978年5问题情境1: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你赞同哪一个观点?自主学习: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继承毛泽东思想。不相同。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了毛泽东思想;后者则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我赞同第二种观点。问题情境2:你的观点与邓小平同志的观点是否一致?(指导学生阅读P54“历史纵横”及补充材料。)多媒体展示材料: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自主学习:是一致的,都强调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过渡:在实事求是这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