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6.2.1方程的简单变形(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方程的简单变形,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两个基本步骤:“移项”与“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相互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逐步渗透数学的归类和类比的思想。教学重点:“移项”和“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教学难点:两个变形步骤的特点的掌握以及在具体问题中的处理与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假设你去超市购物,如果买四盒相同的面巾纸一共花12元,那么再多买2盒,就应再付多少元呢?2.你会玩跷跷板吗?如果你想让自己跷起来,你该怎么办?有没有其它的情况?(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可以假设一个人中50千克,另一个人的体重取不同值时会产生哪些不同的结果)。二.学生自学,发现问题。自学指导:阅读教材第4——6页,思考下列问题:1.天平在什么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2.如果改变天平一个盘内物体的质量,那么另一个盘内的砝码如何变化,才能使天平重新处于平衡状态?3.方程的解在经过怎样的变形后不会变化?4.用自己的话叙述什么叫做移项,并与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利用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方法解方程加以比较。5.通过例1,说明移项后的化简包括哪些内容,在解方程时怎样移项比较合理?6.根据你的理解,请举例说明如何将方程的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7.从例1和例2来看,解方程就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你能简单说明一下“移项”与“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的区别吗?三.运用知识,训练技能:1.完成P6练习1、22.解下列方程,是“移项”还是“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1)5+x=3(2)5x=2(3)x=5(4)x=–x+13.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根据:(1)若2x=5-3x,则2x+___=5(2)若0.2x=0,则x=___.四.拓展深化,巩固提高。1.解下列方程:(1)2x+3=1(2)2x=x-3(3)x=-2.解方程:x=-x+33.用方程的变形解6.1中问题1所列出的方程。五.畅谈收获,分享成果。1.玩跷跷板时,两个人在什么情况下跷得一样高,你能利用本节所学的知识来说明吗?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解方程?3.求方程的解就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使之得到x=a的形式,注意两种变形的应用。4.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六.作业:1.解下列方程:(1)7+x=7(2)15=x+8(3)y=0(4)-y=152.某数的4倍等于某数的3倍与7的差,求某数。板书设计:6.2.1方程的简单变形例题1.移项2.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