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本节是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二、教学策略由“问题探讨”所呈现的曾经在科学界争论很长时间的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哪个是遗传物质?”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会实验选材的巧妙、思维的严谨和实验方法的科学;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过程与方法:(1)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2、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五、教学设计流程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六、课堂实施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设疑提问:1.性状是受什么控制的?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怎样的?2.染色体是由哪两种化合物组成的,作为遗传物质的应该是哪一种物质?3.你认为作为遗传物质可能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思考回答相关问题,总结遗传物质的特点:能够自我复制,结构比较稳定,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能力。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以“问题”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欲望。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指导学生读教材思考:1.在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2.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讲述: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处于主导地位。分析当时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原因: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只有4种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有20种,蛋白质的多样性很容易和生物的多样性相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遗传物质认识的研究科学家是如何认识DNA是遗传物质的呢,让我们重温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吧。I、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的演示过程,思考回答所提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加热杀死引导学DNA是遗传物质的的证据I1、讲述并投影两种菌落的比较;菌落荚膜毒性R型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S型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2、投影细菌转化实验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以下问题:(1)、为什么加热杀死的S菌和活的R菌混合可以导致小鼠死亡?导致小鼠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促进活的R菌转变为S菌的因素是什么?是否有可能是蛋白质?(3)、本实验蕴含了那些科学实验方法,能得出什么结论?的S菌能够促使活的R菌转变为活的S菌,即加热杀死的S菌中含有促使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2、这一转化因子不可能是蛋白质,因为蛋白质经过高温作用会变性失活。3、蕴含的实验方法有分组对照和对变量进行一定的控制。生重温科学探究历程,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的态度和合作精神。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学习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态度。DNA是遗传物设疑:这种转化因子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