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教学指导思想:本实验采用探究思维形式来进行实验,通过体验、比较、抽象和概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学习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为下节课学习消化和吸收过程奠定基础本课的教学特色:1、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体验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让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学生尝试自主制定计划,不把探究模式化,充分发挥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作用。2、每组同学代表在阐述各自的实验计划时,其他组同学可以提出质疑和不同的见解。组与组之间能够更大程度的互相促进,互相完善探究计划。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在制定实验计划时,不遗漏任何一个可忽视的环节,今后学习中能做到考虑更加周全,思路更加严谨。3、学生阐述本组制定的计划时,以简图或表格的形式展示,这样做既节约时间,又直观明了,思路清晰。(二)实验教学分析:教学重点:1、说明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2、概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初步说出“消化”的概念。3、尝试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图、表的形式制定探究计划。4、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学难点:1、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学生自主制定探究计划。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并分析实验结论。突破重、难点的策略:1、让学生在实验前体验“馒头变甜”的过程,即让两个同学分别不同程度的咀嚼馒头,让体验者谈感受,以突破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这一重点。2、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前,分发给每组同学一张“探究学案”,给学生以提示和引领,以突破本实验的自主制定计划这一难点。(三)教学目标:1、了解消化的概念;2、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四)教学准备:实验材料准备:新鲜馒头、碘液、烧杯、试管、温度计、热水、火柴、标签纸、唾液、镊子、刀片等。(五)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引入新课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位,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对于食物,口腔是不是仅仅起到嚼烂食物的作用呢?——学生思考并体验: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体验:甲同学把一块馒头放入口腔中充分咀嚼,乙同学把同样大小的馒头放入口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让学生实验探究更有目的性。以学生体(二)提出问题(三)实验提示《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出示教学目标。分别问两个同学的感受。质疑:(1)为什么一位同学感到甜而另一位同学没感觉到甜呢?(2)甜的物质又是什么呢?(3)馒头变甜与什么有关?(唾液)淀粉麦芽糖(牙齿)(舌头)消化教师启发:(1)人在发烧的时候没有胃口,吃饭不香。(2)边吃饭边喝水会影响消化。根据刚才同学嚼馒头,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和两个“启发”,你准备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进行探究呢?教师演示:在馒头上滴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知道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教师出示该探究实验的提示内容,为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打好基础。1、淀粉没有甜味,淀粉分解后的麦芽糖有甜腔中,不咀嚼。甲同学感觉到甜,乙同学没有感觉到甜。小组讨论:学生边思考边分析馒头变甜、不变甜的原因,而且通过预习已经知道变甜的物质是麦芽糖。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试着说出消化的概念:食物在消化道中转变成能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学生体验咀嚼馒头的过程后,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找出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1、馒头变甜与唾液有关系吗?2、馒头变甜与舌的搅拌、牙齿的咀嚼有关系吗?3、温度影响馒头变甜吗?4、唾液的浓度影响淀粉的消化吗?学生认真体会教师给出的提示,适当加以补充,准备制定计划。验创设情境,大大增加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对馒头变甜的原因有各种推测,这样就给后面的“提出问题”做好了铺垫。根据提示和体验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了本节实验探究特色。探究温度、唾液浓度对淀粉的消化是否有影,这一创新能很快打开学生的探究思路,让他们不只局限于课本。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中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