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血液循环1教学目标1、讲述血液循环的概念2、通过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4、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2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教学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4.血压,脉搏的形成;5.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4教学过程血液循环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板书第三节血液循环一、血液循环(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板书:(二)途径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血液循环途径有几条?哪几条?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讲述:人的血液循环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我们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2.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反馈观察情况。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指导观察:(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反馈观察情况3.演示光盘进一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4.利用挂图总结并板书人的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5.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2)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将详细介绍)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静脉血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3)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6.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1)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