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一、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个别城市——航空摄影;20世纪50年代——系统的航空摄影——主用于地形图的制图、更新——铁路、地质、林业等领域的调查、勘测、制图等;20世纪70年代——遥感事业长足进步,航空摄影测绘业务化;1970年4月24日——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卫星在经过我国领土上空时会放出东方红的音乐声),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的第5个能让卫星上天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88年9月7日成功发射“风云1号”太阳同步气象卫星——极轨卫星;1997年6月10日成功发射“风云2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静止轨道卫星;(“风云1号”共有3颗卫星,代号1A.1B.1C;“风云2号”有2颗,2A.2B。1999年5月10日,FY—1C成功发射,太阳同步轨道;2000年6月25日FY—2B成功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静止气象卫星。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来自于FY—2B。目前均在轨运行,已成为世界气象业务运行星。)1978年——发射“尖兵一号”——专用于科学考察;国防系统——军用——“尖兵”系列——传感器设置主要针对军事目标;1985年10月——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国土一号”——返回式卫星——专以国土资源调查为目的;1986年——建成遥感卫星地面站——目前可接收处理美国Landsat、法国SPOT、加拿大RADARSAT、日本、中国—巴西CBERS等卫星数据;气象卫星接收站——数十个、分布于全国各地——可接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极轨)气象卫星数据;1999年10月14日——中国—巴西地球资源遥感卫星CBERS-1号01星成功发射,虽设计寿命为2年,但目前仍在轨运行;2000年6月28日——航天清华一号微型小卫星上天;2003年7月30日——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3.04星研制工作已经启动,预计将于2006年发射03星,以接替届时即将达到设计寿命的02星;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首位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返回地球;2005年10月——“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并返回。二、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要在电子计算机上实现数字地球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它需要诸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这其中主要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宽带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空间信息技术、大容量数据处理与存贮技术、科学计算以及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三、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宽带高速网一个数字地球所需要的数据已不能通过单一的数据库来存贮,而需要由成千上万的不同组织来维护。这意味着参与数字地球的服务器将需要由高速网络来连接。为此,美国克林顿总统早在1993年2月就提出实施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通俗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它主要由计算机服务器、网络和计算机终端组成。美国为此计划投入4000亿美元,耗时20年。到2000年的目标是提高生产率20%~40%,获取35000亿美元的效益。在Internet流量爆发性增长的驱动下,远程通信载体已经尝试使用10G/S的网络,而每秒1015byte的因特网正在研究中。相信在21世纪将会有更加优秀的宽带高速网供人们使用。四、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遥感卫星影像,在卫星遥感问世的20多年分辨率已经有了飞快的提高,这里所说的分辨率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指影像上所能看到的地面最小目标尺寸,用像元在地面的大小来表示。从遥感形成之初的80米,已提高到30米,10米,5.8米,乃至2米,军用甚至可达到10cm。光谱分辨率指成像的波段范围,分得愈细,波段愈多,光谱分辨率就愈高,现在的技术可以达到5~6nm(纳米)量级,400多个波段。细分光谱可以提高自动区分和识别目标性质和组成成分的能力。时间分辨率指重访周期的长短,目前一般对地观测卫星为15~25天的重访周期。通过发射合理分布的卫星星座可以3~5天观测地球一次。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将可以优于1米的空间分辨率,每隔3~5天为人类提供反映地表动态变化的详实数据,从而实现秀才不出门,能观天下事的理想。五、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空间信息是指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空间信息用于地球研究即为地理信息系统。为了满足数字地球的要求,将影像数据库、矢量图形库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三库一体化管理的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