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气候的基本特征》(第2课时气候复杂多样)教案【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简要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重点、难点)2.运用中国温度带分布图,说出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教材分析】气候的复杂多样这一部分内容编写上采用了“分-总”的写法,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气候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他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从而得出我国气候类型多样的特征。【学情分析】本课是在上节学生知道我国气候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同时介绍了气候的要素——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学生进一步了解气候的另一要素——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这两方面知识学生在七年级已学习过,学生利于理解。根据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根据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出不同的干湿地区,从而组成我国复杂的气候类型,沿着这条主线学习,学生进而对我国复杂的气候类型有了深刻的了解。【课型】新授课【教学模式】读图探究【教学方法】读图思考、对比分析、讨论分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哈尔滨的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装在冰雪世界里欣赏美景,广州的市民却正忙着在迎春花市里挑选鲜花。这反映出我国气候的什么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学生思考,发表各自见解。生答:气候要素中气温的差异,形成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以生活中的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强调地理知识的应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衔接与过渡那么我国的气温具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让我们学习气候的基本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定标展示目标1.运用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简要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重点、难点)2.运用中国温度带分布图,说出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学生默读学习目标注意关键词语整体感知,在学习中有的放矢。自主探究(目标一)气温的季节变化规律学生自学:读课本P33~P34内容;自主完成助学P32“学习过程1-2题”中国1月(代表冬季)平均气温分布中国7月(代表夏季)平均气温分布教师归纳总结气温分布特点:生读图得出:1、指出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2、通过找16℃、8℃、0℃、—8℃、—16℃、—24℃等温线得出:冬季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影响因素:纬度位置3、通过计算海口市与漠河县的温差得出:南北气温差别大。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寒冷。4、夏季最低:青藏高原原因:地势高(海拔高)影响因素:地形地势让学生充分对“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的分析,归纳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衔接与过渡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别很大,造就了南北热量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也有深刻的影响。展示一组水果图片。教师点评小结,这些水果的分布需要有适宜自己生长的热量、水源和土壤,因而呈现出南北的差异性。根据各地的热量差异划分不同的温度带。(目标二)1、课件展示积温的定义:一年中≥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叫做活动积温。出示某年份1—12月日平均气温纪录表,表格左右分别给出两位同学的积温计算公式。请同学判断分析谁的计算正确。学生可知把全年≥10℃的日平均气温求和,不符合持续期这一要求,是错误的。定义解读2、附图根据积温的多少划分了我国的温度带,课件展示我国的温度带的分布图,引导学生阅读图例,观察并说出我国的温度带。中国温度带分布找出五带一区,说出名称: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通过计算展示比较,对定义进行解读。合作探究活动一:对号入座指出以下地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