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明气体交换的原理。2、概述肺泡内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过程。(重点、难点)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2、通过归纳呼吸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组实验及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规范实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通过课堂练习使知识得以巩固。课前准备:教具准备:烧杯、澄清石灰水、塑料管等实验用品、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3分钟1.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主要器官是什么?2.肺有哪些特点适于气体交换?3.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是怎样实的?学生回忆并回答。通过复习巩固知识。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们每天不停地呼吸,我们呼吸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人体需要氧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2分钟仅仅是肺需要氧吗?人体的每一个组织细胞,它们需要氧,所以氧气到达组织细胞,还有漫长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探究的知识。板书课题:第一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2展示目标不是究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积极进入课堂,并引入课题。引导探究层层推进10分钟设疑:我们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呼吸,你知道我们吸入身体的空气成分有哪些吗?展示图片1:过渡:呼吸仅仅是氧和二氧化碳的变化,人体进行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有什么变化呢?这种变化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呢?下面让我们按照探究的一般过程来展开实验,看看空气进入人体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哪位同学能谈一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下面让我们全面了解一下它们的性质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二氧化碳: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其最常见的性质是使石灰水变浑浊,而且二氧化碳越浓,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越明显。人们常用这种性质检验二氧化碳。氧气: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支持呼吸和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有助燃的作用。一、分组实验: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步骤见附录一)[探究活动呈现]:学生交流[提出问题]: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有什么变化?[作出假设]::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多。[制定计划]:1.材料用具:(水槽、集气瓶、毛玻璃片、弯导生答:氧气、二氧化碳观察图片,明确空气的具体成分。生思考回答:氧气可助燃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学生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交流回答各个实验小组派出代表对实验过程进行汇报,小组互评(找1组组长汇报)图片展示空气的成分,拓展知识,有利于下一步教学。由于学生对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了解太少,因此通过多媒体展示两种气体的性质,让学生全面了解它们的性质。分组实验按照科学探究的六步骤进行,并设计探究卡,节约时间且易于组织、操作。管、细木条、澄清的石灰水)2.方法步骤:(按探究卡步骤实施)[实施计划]: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总结反馈—及时纠正。1、取4个集气瓶,分别标出甲、乙、丙、丁。2、取甲、乙两个集气瓶,置于空气中,用毛玻璃盖盖住瓶口。瓶内的气体成分与空气相同。3、将丙、丁两个集气瓶装满水,用毛玻璃盖盖住瓶口,翻转过来,倒置于水槽中(3.2-5)将弯导管伸入集气瓶内,用嘴向集气瓶吹气,待有气泡向瓶外冒出时,在水下用毛玻璃盖盖住瓶口,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待用,用此法收集呼出的气体(图3.2-6)4、向甲、丙两个集气瓶内分别倒入等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甲集气瓶中的石灰水无明显变化,丙集气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明显。(3.2-7)5、向乙、丁两集气瓶中分别伸入一根点燃的细木条,观察到丁瓶内的木条很快熄灭。(3.2-8)实验结论是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有差别,呼出的氧气减少,二氧给学生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通过图片展示指导学生实验,使学生实验操作过程更加直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