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4.12规定的“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要求。●课标解读本课标要求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通过学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落实策略课前:自主学习,调查搜集。课上:教学互动,合作探究——走进生活,体验践行。(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方式一:话题导入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至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社会发展的规律,从哲学上揭开改革开放成功的神秘面纱。方式二:情景导入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说,他所看到的历史发展,只是像一浪一浪那样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而人类命运的发展,只不过是一些偶然的、不可知的力量的游戏罢了。但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并没有按照不同人的主观愿望,而产生无数个发展方向。历史的发展往往与许多人的愿望相反。漫画《企图改变历史进程的“英雄”们》中的希特勒、袁世凯、江青之流,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历史事实证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1移的,它的发展,也有客观规律。那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什么?●教学地位分析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虽然学生一直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对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不熟悉,还未真正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应该借助丰富而生动的现实事例,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己的生活。●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1.①看教材86~88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完成知识1填空及辅助栏目内容;②思考教材探究问题,写出简易答案,对照探究提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2.①看教材88~92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完成知识2、3填空及辅助栏目内容;②思考教材探究问题,写出简易答案,对照探究提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说明本课时的教学地位。⇒步骤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注①⇒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互动方式可以利用探究问题由浅入深地实施。注②⇓步骤9:先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内容,然后对照课堂小结内容进行简要归纳总结。根据时间引导进行“课外生活感悟”、让学生处理课堂练习、布置课后练习。⇐步骤6、7、8:处理探究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教师根据教学时间和内容灵活掌握,最好交由学生自主处理,参照探究1方式,也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注③⇐步骤5:教师要求学生完成“题组训练”1和2,巩固探究成果。然后根据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提出其他探究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讨论问题解决方式、方法和结果。最后,根据“当堂双基达标”1和2设计变式练习,学生交流完成并互相评价。⇐步骤4:教师通过释疑解惑或对知识外引内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注①:建议教师对【课前自主导学】中比较基本的知识点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注②:建议教师除已有“题组训练”和“探究问题”之外,再变换一下命题角度和问题提出方式,让学生设置一些变式习题和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注③:在探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