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传染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的传染病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学会传染病的预防手段;通过对资料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情感目标: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精神,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人类传染病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难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分析:本节的重点虽然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但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扫除几个概念障碍――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而这三个概念又和病原体这个概念紧密相关。所以,第一部分传染病概述在本节中具有知识铺垫的重要作用。教材中是通过一个观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卵)作为载体,意在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再来理解传染病的概念。学生能认识到什么是病原体,能描述什么是传染病,那么对于后两个知识点传染病的流行与预防以及认识几种传染病不仅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而且关系到能否顺利自主地获得知识。课时安排1、传染病概述1课时2、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认识几种传染病1课时学情分析:本节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过了“健康及其条件”,对健康的含义有一定的认识,而传染病不仅损害人们的健康,还会造成大批病人死亡。因此,从一些大家熟悉的传染病入手(例如“甲流”),加深传染病对人类危害的认识,自然引入到本节内容。七年级学生对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重,但受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和能力还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因此,我选择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方法手段引言↓展示“全球甲流肆虐”的图片,以热点话题引入本节课题,激发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兴趣。观看图片(一)组织学生比较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疾病,(一)学生回忆、叙述自己从小到大得过得的疾病,症状及是否会传小组讨论导入新课↓让学生找出哪些病传染,哪些病不传染,如甲型流感、近视眼、结膜炎、贫血、心脏病、蛔虫病等。(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传染病的特点,明确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染给他人。(二)学生明确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病概述↓(一)设问:在致病因素上,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有没有区别?传染病有没有共同点?(二)以蛔虫病为例,学习了解病原体的概念。1、设问: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特别多发于儿童和少年。想知道你是否感染了蛔虫病吗?用什么方法呢?2、介绍并演示粪便涂片的制作方法,讲解蛔虫卵的显微结构特点。3、显微投影仪演示蛔虫卵的临时装片,结合观察图片“蛔虫卵”引导学生理解病原体的概念。(三)展示几种常见病原体的相关图片。设问: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有哪些类型?(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总结传染病的概念。(二)进行活动“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卵”。1、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卵永久装片,认识病原体。2、制作粪便涂片并观察。注意:①观察时,提醒学生光圈略小一些,使视野不要太亮,这样观察的效果较好。②提醒没有检测出蛔虫卵的同学,注意观察检测出的同学的涂片,获得蛔虫卵显微结构的感性认识,真正掌握技能。③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洗手,并将玻片放入教师提供的消毒液中浸泡。牙签和污物放入污物桶统一处理。(三)观看图片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明确“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有‘寄生虫、真菌、细菌和病毒’四类”。从而归纳出传染病的类型,同时增强学生对病原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病原体的理解。老师讲解多媒体投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讨论,老师适当点评反馈与练习1、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感染蛔虫卵?2、收集资料,分小组完成课外活动“调查常见传染病”(症状、病原体、传染媒介、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第2课时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方法手段引言↓组织课外调查活动的结果反馈,适当点评。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活动的成果展示和交流。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