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字母能表示什么教案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字母能表示什么》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本节内容首先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有趣味的活动——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并设计了一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串。在求解的讨论中,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其次,教材设计了一个“做一做”的活动,将代数式的求值自然地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最后让学生用字母表示所学过的运算法则和公式,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角度地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孩子对身边有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对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问题充满了探求的欲望。他们非常乐意动手操作,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表达的能力,基本上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就某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设计理念1.教师在整节课的活动中,扮演的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2.教师在教学中,既注重学生获得的结论,更注重学生得到结论的过程。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着力改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4.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意识、探究方式、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等等。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2.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计算公式。3.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教学重点:规律的探索及表达;字母表示任何数的意义及符号感的培养;合作交流、猜测验证等意识的养成。教学难点:规律的探究过程及表达;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火柴棒等。将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选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发言人、组长负责小组讨论时的纪律、话题等。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结论。发言人负责小组总体情况的发言。组员负责解释各自结论。教学流程一、组织活动一:唱儿歌《青蛙》。师:今天很多老师来听课,我们唱一首歌表示欢迎,好吗?生:好!师:我先唱一遍——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大家会接着往下唱吗?生: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师:同学们,唱得非常好,比我唱得强多啦!不过我听着唱到八只青蛙的那句时,有些乱了,为什么?生:算腿数的时候,有快有慢。师:是啊,同学们怎么算呢?生:嘴数=只数,眼睛数=只数×2,腿数=只数×4。师: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非常好,那么,有任意只青蛙这句怎么唱?生:任意只青蛙任意张嘴,2任意只眼睛4任意条腿。(学生和听课老师都笑。)师:大家为什么笑啊?生:这句太别扭啦!师:怎样唱好这句呢?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唱一首儿歌《青蛙》,消除一下学生由于众多听课老师的在场而产生的紧张情绪,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儿歌内容也符合本节课的主题,贴近七年级学生的经验世界,自然而然地导入本节课的教学。】二、组织活动二: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师:现在,我们做一个用火柴棒搭正方形的活动。下面,同学们先拿出准备好的火柴。我介绍一下搭法。(学生拿火柴,教师操作,屏幕显示图1。)图1师:大家看屏幕,按图1的方式搭正方形,能看明白吗?生:能。师:好,我们用1分钟的时间,来搭正方形,看哪个同学搭得最多。记录员做好记录。(生迅速摆起来,师巡视,不断鼓励学生。)师:各组发言人,请说一下你们小组中搭得最多的同学的名字,和最多正方形的个数。(每组发言人分别说出各组中的情况,最多的个数达到12个。)师:同学们搭得都很好,充分说明了同学们手巧。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组问题,来展示一下同学们不仅手巧,而且心灵。(师操作,屏幕显示。)问题:(1)图1的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_________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_____根火柴棒。(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