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及点评VIP免费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及点评_第1页
1/2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及点评_第2页
2/2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懂得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辩证看待传统文化。教学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教学思路:通过回顾第三课关于文化的多样性的知识引出传统节日的由来,切入传统文化的话题。通过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绘画、传统戏曲的介绍,总结出中国核心传统思想——“和合”思想。由此思想过渡到古代“大同世界”之政治理想。由此理想与当今世界的差距,引出中国当前倡导的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通过让学生分析“和谐世界”的理念和古代“大同世界”之政治理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概括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色。由中国现代版的标志联想到传统标志,引出长城,得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结论。由长城是国家的墙到城市的墙、家庭的墙、单位的墙,引出中国传统的“墙文化”。请同学分析墙文化的作用,概括出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得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通过探究孔子的观点“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活动,让学生切实体验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教具的使用:电脑课件、黑板、粉笔。在教具的使用中,运用对比法,中国孩子和伊拉克孩子之间的对照。运用留空法,让学生填上适当的语句表达他们此刻的想法。运用声音与图像的配合。运用传统戏曲和现代歌曲的对照。材料的使用:材料丰富但主题一致,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附材料:京剧《捉放曹》录音、《我的中国心》录音。相片若干。用心爱心专心浑然一体精彩纷呈——《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点评陈履伟由南京师大附中路宽老师执教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是一堂成功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师生不同的人生发展轨迹,交汇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激扬着情感的旋律,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可谓浑然一体,精彩纷呈。首先,课堂结构体现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生活之树长青,它是我们一切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发祥地。生活逻辑是理论逻辑的起点,理论逻辑是生活逻辑的本质。路老师从元宵节观花灯引入新课,接着又讨论元宵的寓意,引出中国人“和美”的追求。从家庭的墙,单位的墙,到城市的墙,引出中国传统的“墙文化”。“元宵”和“墙”成了意象,它是生活的又是逻辑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其次,教学资料的开掘基于书本,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预料。中国孩子和伊拉克孩子之间的对比,传统戏曲和现代歌曲的呼应,和谐世界和大同世界的辨别,材料的声音与图像结合,加之教师个人的艺术修养,既生发于教材之中,又溢出于教材之外。使教材这样的平面纸制媒介,自然地亲切地走入学生的心中。第三,师生互动是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的统一。认知是行为的方向,情意是行为的动力,无情意的认知是枯燥的,无认知的情意是混沌的,师生互动的最佳状态是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的统一。在品味吴冠中先生的画《四合院》,在聆听京剧《捉放曹》,在思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过程中,师生体味到四合院的温馨,捉放曹的悲凉,以及智慧的收获。用心爱心专心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及点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