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一、德国对莱茵河整治与开发的总体特点德国是莱茵河的主要径流国,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通航里程719千米(其中包括德国—法国边境185千米,德国—瑞士边境17千米)。德国莱茵河治理与开发方略为兴利除弊、航运为先、因段制宜、多方兼顾,河流整治与流域经济开发、港口城市建设与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整治开发中从宏观规划到具体项目实施,处处体现着日耳曼民族的严谨、极致,寓高雅于质朴,融精微于粗放的传承。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为加强全国经济联系,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展开了浩繁的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建设。在内河航道网建设方面,从1895年基尔运河通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8年终运河竣工,前后历时40余年,天然河流基本实现渠化,基尔、吕卑克和中德三大人工运河沟通了易北河、威悉河和埃姆斯河,哈弗尔运河连接了中德运河与柏林水网,脉络遍布全德国的内河航运网已经初具规模,把各大工业区域与出海门户汉堡港连接了起来。二次大战使德国内河航道网遭到严重破坏,1270座桥梁被炸毁968座,3750艘商船被击沉河底,航道阻塞,近乎瘫痪。更严重的是,国家分裂大大削弱了原先以东西向为主轴的内河航道网功能,出海门户汉堡港离边境线仅30多千米,几乎全部丢失了位于东德境内的易北河流域的传统经济腹地。经过战后初期条件极其艰苦的恢复重建(如科隆莱茵河大桥修复时,工人因饥饿落水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开始步入内河航道网的集约化建设阶段。东西德统一后这种情况则有了进一步的改观。集约化建设有三大目标:一是实现内河航道网从原东西向为主轴到以莱茵河谷走廊为主轴的南北向易位;二是实现航道网与另一条欧洲大河多瑙河的通航,为汉堡港开拓新腹地;三是改善航道状况,提高过船能力。重点工程项目有:提高莱茵河干支全水系渠化水平,易北河支运河(南北运河)工程,美茵河—多瑙河工程等。德国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南北运河起终点50米落差,通过称为“欧洲之最”的升船机和船闸得以解决。经过治理建设,统一和提高了全国航道标准,使内河航道网的四大片——易北河片、中德运河片、西德运河片和莱茵河片之间的互联互通更加便捷,如莱茵河上最狭窄的航道从112米拓宽为120米,水深达2.10米,达到欧共体IV标准的航道有480千米,可通行3000吨级以上内河船舶。最重要的是改善了汉堡港与莱茵河最大的工业区鲁尔区的水陆联系。德国所有航道都装备雷达导航系统,保证夜航和雾航安全。1990年两德重归统一,联邦政府把东部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交通(铁路、内河和高速公路)和通信是重中之重。经过10多年的投资建设,东部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西部。德国在大河治理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开发与保护关系的处理,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绿党”作为一支政治力量出现后,对政府环境生态政策形成巨大压力,施罗德政府“红绿灯”内阁环境部长的位置非绿党人士莫属。从70年代初以来的30年里,德国耗费数百亿美元的巨资实现了莱茵河河水还清工程。生活垃圾分类袋装集中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循环经济”等是德国人的首创,磁悬浮列车技术也是德国搞出来的(但第一条商业营运线不是在德国本土而是在我国上海)。工业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染同时并举两手抓,凡是有居民点的地方都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土地复垦、物资再生受到高度重视,政府、院校的公文大都使用再生纸。在鲁尔区,煤矸石堆积如山曾是一大公害,德国人想办法使之成为人造假山,铺上草、植了树,景观为之一改。二、沿河开发的“点—轴—面”模式“欧洲工业心脏”鲁尔区是莱茵河沿河工业带开发“点—轴—面”模式的典范。在整个莱茵河流域,港口城市的“点”是经济区、经济带的“成长核”;线型基础设施(内河网、公路、铁路、管线等干支网络)是成长核,成为经济区、经济带的躯干,其中内河网是起步基础;产业在点上集聚,沿轴线和网络扩散形成经济带和经济区的“面”。先有点,还是先有轴,是一个互为因果、循环积累的问题,特色资源禀赋(在鲁尔区是煤炭)是基础,后发偶然因素则起着激活和放大作用。作为城市行政管辖和区域规划单位的鲁尔区,包括莱茵河左岸平原(西边线)和莱茵河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