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一、四横三纵、南北调配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很不均匀,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水资源与土地等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北方地区中黄淮海流域面积约占全国的15%,2000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均占全国的1/3左右。这一地区有我国的首都北京,还有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郑州、兰州、西安、太原、呼和浩特、西宁等大城市,具有承东启西、优势互补的有利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2%,是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不相适应的地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解决北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意义十分重大。同时,调水到北方,不仅能解决北方缺水,还能实现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次总体规划再次对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进一步分析对比了多种方案和设想,规划选定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的调水水源、调水线路和供水范围,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相互连接,形成了“四横三纵”的工程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协调北方地区东、中、西部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布设在我国青藏高原,居高临下,具有供水覆盖面广的优势,但是长江上游水量相对有限,且工程艰巨,投资较大,主要向黄河上中游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供水,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中线工程从长江中游的支流汉江引水,从第三台阶的西侧通过,可自流向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供水。东线工程位于第三台阶的中部,直接从长江干流下游取水,水量丰富,但因输水线路所处的地势较低,在黄河以南需逐级抽水北送,黄河以北可以自流,可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供水。“四横三纵”的工程总体布局,可利用黄河由西向东贯穿我国北方的天然优势,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现南水北调工程和黄河之间的水量调配。东线工程可利用现有的东平湖退水闸等向黄河补充长江水,又可通过有关输水工程置换部分山东的引黄水量。中线工程一方面在穿黄工程南岸设置了退水闸,遇到汉江、淮河丰水年,在黄河枯水时可向黄河补水;另一方面规划了从黄河待建的西霞院水库下游与中线总干渠的连接渠,遇到汉江特枯年份,可引黄河水进入中线总干渠应急补水,提高黄河以北地区的供水保证程度。西线工程建成后,除向黄河上中游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补水外,也可通过黄河向东线和中线的输水渠道补水。随着东线和中线配套工程的不断完善以及黄河与淮河、海河各河系之间水量联系的逐步畅通,将逐渐形成北方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四横三纵”之间通过建设控制建筑物和采用现代化的测报预报和通信、监控设施,将有可能实行实时优化调度,较大幅度地提高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保证程度。以长江丰富水源为依托的“四横三纵”总体布局,基本可覆盖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东线、中线和西线规划年调水总量为450亿m3,可基本缓解受水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并逐步遏制因严重缺水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二、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跨流域调水对调水区、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可能会引起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东、中、西三条线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证,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遏止并逐步改善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对三条线路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利影响,经研究后认为:采取必要措施后,这些不利影响是可以减轻或避免的,不影响工程决策。(一)东线工程1994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通过水利部预审。针对东线工程的不利影响,其主要评价结论如下:1.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由于长江径流量大,调引水量小,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水位、海水上溯、河道淤积、河口拦门沙的位置和长江航运等影响甚微。经物理和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长江下游(大通站)平均流量小于5500立方米每秒时;长江口拦门沙位置将上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