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育教学目标(一)教育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2)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运用○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能力目标(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3)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3)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内容目标: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示与建议:了解不同的人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应,用哲学观点探讨其原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和标准。二、教学内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1说明我们在编写和设计本课时适当考虑了学科逻辑。即除了把课程标准第四部分中4.12“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4.13提示与建议中的“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放到本课来讲外,还把课程标准第二部分2.4提示与建议中的“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作为本课的内容。这样就把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观的内容集中在第十一课中讲授。这一课属于社会历史观的范围。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目的是为下一课讲人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作准备。共有两框。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在课文中所设计的三个目的内容。开头我们引用了邓小平的名言:“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一名言应被看作是这一框的导入语。既然这一框是讲社会历史规律的,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规律,那么马克思究竟是如何揭示的?由此便很自然地进入这一框的主题。这一框的结尾我们用了邓小平讲社会发展趋势的一句话:“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这两句话遥相呼应,要想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就必须先讲社会历史规律,要把握社会历史规律就必须有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视野和眼光。第一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在这一目中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只有对此有一个科学的理解和把握,才会有真正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但是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在探究社会历史时,仅仅停留在思想动机的层面,它们至多只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