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第八课第一节第一框题第二框题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八课第一节第一框题实践的特征第二框题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二.知识重难点:1.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难点: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关系;生产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的基础;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三.主干内容讲解:8.1.1实践的特征通过学习第七课,我们已经懂得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要变成现实,特别需要艰苦奋斗。复习提问1.什么是理想?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怎样才能转化为现实?理想是关于未来的蓝图和设想。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的发展方向。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但不是今天的现实,而是明天的现实。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特别需要艰苦奋斗。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导入新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八课。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一.实践的特征1.什么是实践?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不同?(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观点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还提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维活动。既然是这样,那么,哪些活动是实践活动呢?这些实践有哪些特征呢?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够有目的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成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根到底不是由人们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