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轴对称》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与作用轴对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它是一种重要的图形变换,在系统研究图形的三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通过对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的研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形成基本技能;轴对称的性质是后面学习“等腰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知识储备,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2)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3)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性质.2、数学思考: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解决问题: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情感态度:通过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学会在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三)教学重难点鉴于本节课在初中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我把“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定为本节的重点;把“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定为本节的难点.二、教材处理学生在小学已经对生活中常见的“平移、轴对称、旋转”三种变换有了一定的感知,在七年级下册又深入研究了“平移”的概念及性质,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我在备课时,根据课标对教材进行整合.收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平移、轴对称、旋转现象,让学生对它们进行观察、辨析、分类后,从而导入课题;然后以剪纸为载体,通过折叠、粘贴、针扎、度量、猜想、类比、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研究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性质等知识.把课本上提供的素材置于剪纸活动中,使本节课更灵活、更生动.三、教法学法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数学概念的教学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要激励学生在探究中实现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好、学的牢.所以本节课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和剪纸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采用体验、研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等,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根据以上思考,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材是以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的图片导入新课,而我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熟悉的平移、轴对称、旋转现象,让学生对它们进行观察、辨析、分类后,从而导入课题《轴对称》.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在图形变换的知识框架下辨析出轴对称现象,并做进一步研究.这样,不仅能巩固已有的数学知识,而且通过三种图形变换的展示,让学生感知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剪纸操作、探索新知在引入课题的基础上,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剪纸操作,探索新知.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简单的剪纸艺术---漂亮的蝴蝶,点燃学生的剪纸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参与剪纸活动.学生观察多媒体剪纸演示后,利用手中的彩纸剪出漂亮的圣诞树,并结合多媒体展示的蝴蝶、风筝、飞机、北京天安门等图片,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从而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接着又让学生把圣诞树剪成两个图形,先在准备好的白纸板上任意粘贴其中一个图形,再借助大头针、三角板、双面胶、剪刀等工具,选择不同的粘贴方法如:针扎、度量等,寻找另一个图形的粘贴位置,使这两个图形沿着折痕折叠能够完全重合;最后再借助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的图片,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类比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归纳总结出轴对称的概念.在上述两个操作过程中,学生已经从中初步感知到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教师进一步借助多媒体演示两个“剪纸图形”,让学生再次感知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从而突破教学难点.通过上面的两次操作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