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矩形、菱形、正方形(第3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菱形的定义.2.掌握菱形的性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菱形的概念与性质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和初步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2.了解菱形的现实应用.三、情感与态度目标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菱形的图形美和内在美.教学过程:一.操作BO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AC上的中线,画出△ABC关于点O对称的图形二.探索性质三.菱形性质的应用1.菱形ABCD中,AB=,∠BAD=,∠ABD=,BD与AC。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和8cm,则菱形的边长为。3.菱形的面积为40cm2,一边长为5cm,则一组对边间的距离为。例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的长分别为a、b,AC、BD相交于点O,(1)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菱形ABCD的面积;(2)若a=3cm,b=4cm,求菱形ABCD的面积和周长;牛刀小试:如图,菱形ABCD中,E是AB的中点,且DE⊥AB,(1)求∠ABD的度数(2)若菱形的边长为2,求菱形的面积挑战一下:如图,菱形ABCD,∠B=60°,点E、F分别在AB、AD上,且BE=AF.问△ECF是等边三角形吗?说明理由。应用(思考):如图,3个大小、形状一样的菱形构成的活动衣架,顶点A,E,F,C,G,H处是上下两排挂钩,根据需要可以改变挂钩间的距离(例如AC).若菱形的边长为13cm,要使两排挂钩间的距离为24cm,并在点B,M处固定,则B,M间的距离是多少?四.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从概念上来谈——从性质上来谈——从计算上来谈——五.作业:书100页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