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自备部分教学目标: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2.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3.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4.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5.冬、夏季风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6.季风气候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重点:1.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2.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3.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4.冬、夏季风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5.季风气候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难点:1.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2.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教学课型与方法:课堂讲授、读图、讨论、讲述、展示资料电教手段:电脑课件。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讲授新课:学生活动引入:听了东北人的话,有什么感觉?——真冷听了广州人的话呢?——又热了两人的对话和他们的穿着说明了什么?(大屏幕显示:南北气温的差异)谁还准备了其他资料来说明南北气温不同的情况。过渡:同学们找的资料都很好,都能说明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有差异。单从这些资料上能找出规律、特征吗?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地理的法宝——地图了。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是我们地理课的一大特色。今天我们学习气温的差异用什么图呢?(大屏幕显示: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拿来一张地图,你应该怎样看呢?提出问题:1.等温线是怎样分布的?有没有规律可寻?能得出什么特点来?2.等温线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受什么因素影响?3.有没有特殊的地方,特殊的等温线?(大屏幕显示课件:世界地图、太阳挂中国地形图:学生贴箭头表示冬季风)要求学生用笔描出0℃等温线,并能说明其地理意义。0℃等温线是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谁来总结一下,一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大屏幕显示:冬季(一月):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影响因素:纬度、地形、冬季风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巩固练习:大屏幕显示-阅读等温线图的方法与步骤过渡:掌握了读图的方法与步骤,以后再阅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你就知道怎样读了,怎样从中找出特点和规律。大屏幕显示: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发言中稍作提示,有课件辅助。主要是训练学生读图的能力)谁来总结一下,七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大屏幕显示:夏季(七月):我国大部分地方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影响因素: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留下问题,下节课回答:夏季最热的地方为什么是吐鲁番而不是海南岛?过渡:我们了解了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这样的特点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没有影响?对,有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请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根据各地的气温状况,我国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划分温度带的指标是什么?(大屏幕显示: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温度带的积温和成熟制度)指图由南向北让学生读出温度带的名称。过渡: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不同。下边我们分成两大组,一组代表热带、亚热带,为南方组;一组代表寒温带、中温带,为北方组。分别说说生产中,生活中的一些特点。(适当时可提示:如水果、房屋、服饰、耕地、农作物、饮食、植被、作物成熟制度等)教学后记:第二课时自备部分教学过程:1.导入:用三幅房屋图片引入。提出问题:(1)同学们三幅图分别是哪个地区的典型民居?(2)为什么这样修建?(讲解)降水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所以我们要了解我国的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请同学们阅读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降水量是怎样测量出来的?2.学生活动:气象小组的同学为大家介绍降水量顶的测量方法。(录像)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年降水量图,找出我国各族人民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4.学生活动:结合中国年降水量图,在资料图上描绘出我国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讨论归纳总结出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完成教材的练习。5.学生活动:讨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四类干湿之间的界限与等降水量线的关系。完成教材的练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