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设计指导思想1、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的地形、气候和长江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备课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本节课教学要充分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地图学习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将动画、图片、录像等教学素材制成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灵感,力争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4、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积极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自然特征,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2、理解黄河的综合运用与治理措施,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治理黄河水患、利用黄河优势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和治理,开发黄河所取得的成就。教学难点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雄伟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同时配上《黄河大合唱》,让学生欣赏、感叹。[欣赏黄河的美,感叹黄河的豪放,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进了探索黄河的情境之中]师: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么我们将怎样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首先,让我们了解黄河源流概况。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一)中国第二长河学生自读课文,识读黄河流域图,找出下列四项内容:①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干流长度。②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河口、旧孟津及所在省区。③支流渭河和汾河。④干流流经的省区。(将以上地理事物填在填充图上。)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天”和“海”分别指什么?生:“天”指巴颜喀拉山,“海”指渤海。师:诗句中的“天”还可以怎样理解?生1:诗人用“天”来描述黄河发源地,说明发源地地势高。生2:黄河发源地与诗人李白所处的位置相对高度大。[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下一步学习黄河上游的水能开发奠定了基础。]师:为什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说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多媒体出示长江、黄河、珠江的长度、流域面积、径流量比较表。)生:黄河虽然长度和流域面积居中国第二位,但径流量远远小于长江和珠江,因此,黄河是第二长河,而不能说是第二大河。(播放动画总结黄河源流概况:一条小鱼从黄河源头顺着黄河“几”字形依次向下优游,并以小鱼的口吻介绍黄河的概况: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一路奔腾而下,浩浩荡荡,流经九个省级行政单位,全长5500千米,沿途汇集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之水,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最后注入渤海。可谓“九曲黄河天山来,千转百折归大海”。)(二)母亲河的奉献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母亲河”的奉献?(读完后,轻声讨论。)生1:黄河塑造了华北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多媒体出示黄河流域图,依次闪烁这三个平原的位置和范围,并播放黄河沿岸平原的风光画面。然后,再用动画演示冲击平原的形成过程。)师:这是母亲河的奉献之一。生2:黄河的水能资源丰富,在黄河的上中游修建了很多水电站。(多媒体出示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师:新中国成立以前,黄河上没有一座水电站,图上的水电站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使学生更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师:黄河在哪一段梯级开发最密集?生:上游的龙羊峡到青铜峡。师: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思考讨论后回答。)生:因为这一段位于我国地势的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峡谷众多,落差达,水流急,所以水能丰富。[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师:黄河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这是母亲河的奉献之二。生:沿河人民引黄灌溉,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母亲河的奉献之三。师:近些年来,黄河下游断流的现象时常发生,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播放黄河下游因断流而造成河床干涸的图片。)生1:上游的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