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贵溪市九年级数学《梯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梯形及其有关概念,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证明方法.2、使学生在参与梯形性质的发现和证明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联系以及解决梯形问题的常用思路,进一步渗透类比、转化的思维方法.3、在从已有四边形知识系统出发探索梯形性质定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学重点梯形性质定理的发现和证明.教学难点在证明梯形性质时正确添加辅助线.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教学手段教学思路媒体辅助教学由浅入深,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概念的形成与深化1、再现旧知,形成概念问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类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同学们还知道其它特殊的四边形吗?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如下图片,并从中抽象出梯形的基本图形.问题2:什么是梯形?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所说的命题进行辨析,鼓励学生相互纠正、补充,师生共同归纳出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认知梯形: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正确画出一个梯形,讲解如下问题:(1)梯形的表示方法:如图,在梯形中,∥.学生回答.学生观察.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表述方式,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但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等等.学生画出图形并理解有关概念.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出发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梯形的本质属性.结合图形使学生认知梯(2)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一般地,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3)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4)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5)两种特殊的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教师引导学生作出梯形的高,并让学生理解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推论,梯形中高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大小始终相等.2.等腰梯形的性质学习1.课件展示等腰梯形的对称性,学生讨论得出等腰梯形的性质: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2.师生共同证明等腰梯形的两性质将文字证明转化为普通证明题3.归纳出等腰梯形的性质,并画出图形,用符号表示出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有哪些特殊关系的图形?3理解概念,应用练习例1:如图:延长等腰梯形ABCD的两腰BA和CD,相交于点E.求证:△EBC和△EAD都是等腰三角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展示.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等腰梯形的性质学生据图形写出等腰梯形的边角及对角线有什么特殊关系学生作出辅助线,运用所学知识证明例题形,直观理解梯形的要素加深学生对特殊梯形的特殊性质的理解数形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对梯形的概念进行简单的应用..二、数学活动(新知应用,分享成功)这个活动结合奥运题材,用奥运福娃作为活动项目,引起学生关注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参与学习,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收获成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1基础运用1).等腰梯形中一个锐角为70度,则另外三个角分别为_____,_____,_____。2.已知一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比为3:5:5:7,请判断这个四边形的形状?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等腰梯形两底角相等B、等腰梯形的一组对边相等且平行C、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都等于90度D、等腰梯形的四个内角中不可能有直角2基础提高在梯形ABCD中,AD∥BC,∠A∶∠B∶∠C∶∠D可以是()(A)4∶3∶1∶2(B)1∶3∶4∶2(C)3∶2∶1∶4(D)不能确定3提升学力一等腰梯形的腰长为13cm,两底差为10cm,则其高为()(A)69cm(B)12cm(C)144cm(D)25cm4联系生活如图,是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等腰梯形镶嵌而成的地砖,则这块地砖中的等腰梯形的底角(指锐角)是度学生独立思考、充分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种解题方法.学生举手抢答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对特殊梯形的性质简单应用掌握一些具体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强调几何语言表述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的道理5.拓展与探究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D=BC,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过点C作CE∥DB交AB延长线于点E,(1)请判断△ACE的形状,并说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