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新中国的外交》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关系的重要表现,是整个高中必修内容的重点专题之一,是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考点,地位举足轻重。本专题内容丰富,事件较多,但时间跨度不大,脉络清晰,和世界史所学部分内容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外交原因、外交政策、外交成就和取得成就原因分析等方面入手。二、学生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及能力,但是知识掌握的还不够扎实丰富、能力还不够强,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打乱了通史体系,采用了模块式编制,时间跨度大、理论抽象程度高、政治性强,要求学生必须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而高一学生还达不到这种水平。所以必须在教学中逐步地引导、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能力。实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细嚼慢咽、反复诵读,强化记忆。并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以及概括能力。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新中国的外交,甚至还能讲出不少外交小故事,但他们对我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制定、意义并不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作深入的分析。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一些课堂小辩论的形式,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三、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1、要求学会掌握主干知识即新中国建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成就,比如50年代、七十年代、80年代以来的成就;基本概念和基本事实的理解,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2、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理解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原因、成就等。使学生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把握课本知识。(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归纳概括出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2)通过阅读教材,能归纳概括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目的和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3)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和观看历史图片,能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结束了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外交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四)美育目标历史课堂有得天独厚的美育基础,历史与美育相得益彰。本节课中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进行美育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教学中既以史为鉴又注重联系现实,追踪社会热点。让学生关注时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明辨是非方面的美育教育。激发热爱国家、建设国家的热情。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一: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二、播放视频:采用视频剪辑技术,播放《新中国外交初始》、《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让学生对历史史实有更直观的感受。三、学生演讲,:运用学生自制PPT,运用学生设计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四、情景体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新闻资料突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活学活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四幅图片学生观看并思考问题在ppt上展示图片和问题。授课过程自主探究一、主题探究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播放视频并展示课件中相关史料,提出问题1、新中国面临什么样的外交环境?为什么要实行三大政策?新中国外交原则是什么?中国建国初期采取这样的策略取得了怎样的成果?1.学生结合视频并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的内容,回答老师给的问题。学生讨论并完成表格学生总结: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学生观看视频,阅读课件中播放《新中国外交初始》视频,在ppt上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