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3)“滔滔黄河”“滔滔黄河”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滔滔黄河”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由于学生在前面中国的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学生已知的内容就无需重复讲解。而对于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合理置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最后达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目的,要使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通过积极动脑,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三、设计思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在教材处理时,必须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1.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实事热点,如黄河的断流等。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2.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中,努力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3.充分利用图像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黄河流域水系图等,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了解黄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把学生带入到黄河的意境中,激起学习的欲望。教授新课知黄河(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河,先来了解黄河的概况。要求学生读“黄河水系图”,并配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沿源头到入海口依次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主要的支流、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并填绘在板图上。小组讨论并上台交流,提高了学生的绘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学习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盎然。颂黄河(过渡)假设你是水电站建设专家,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黄河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开发黄河的水能资源?(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再出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黄河的主要水电站,印证自己的结论。最后课件展示有关黄河水电站建设的图片。采用发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课件展示宁夏平原、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