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1.4.1有理数的乘法(1)(新授课)【理论支持】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对于认知的主体——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在教学中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法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自我生成的过程.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它又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又有挑战性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设计力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新课标下的新课堂的丰富内涵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尝试。着力做到新课堂是数学活动的场所,是讨论交流的学堂,是渗透德育的基地.【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2.能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和方法.数学思考: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解决问题: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判断题(1)-2×7=-14.(2)-2×(-7)=-14.(3)-1×(-5)=-5.(4)0×(-3)=-3.(5)一个有理数和它的相反数之积一定大于零.(6)几个负数相乘,积为正.(7)积大于任一因数.(8)奇数个负因数相乘,积为负.(9)几个因数相乘,当出现奇数个负因数时,积为负.(10)同号两数相乘,符号不变.〖答案〗(1)正,(2)错,(3)错,(4)错,(5)错,(6)错,(7)错,(8)错,(9)错,(10)错.2.填空题(1)()×(-)=-1;(2)(+)×()=-;(3)()×3=-1;(4)(-8)×()=2;(5)-3099.9×()=0;(6)()×(-1)=-10.〖答案〗(1),(2),(3),(4),(5)0,(6)10.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今天,我们开始研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问题一: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回答:有理数包括正整数、正分数、负整数、负分数和零.问题二:小学已经学过的乘法运算,属于有理数中哪些数的运算?回答:属于正有理数和零的乘法运算.或答:属于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的乘法运算.计算下列各题:(1)3×2;(2)3×;(3)×;(4)2×;(5)2×0;(6)0×.〖答案〗(1)6;(2);(3);(4);(5)0;(6)0.以上这些题,都是对正有理数与正有理数、正有理数与零、零与零的乘法,方法与小学学过的相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重点就是要解决引入负有理数之后,怎样进行乘法运算的问题.〖设计说明〗通过创设情境,回顾复习以前的相关知识,以便形成知识迁移,出示负数与正数相乘的乘法引出新课.以给学生造成心求通而未能得,口预言而未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新的探索活动中就过来.二、探索新知我们以蜗牛爬行距离为例,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如图,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l上的点O.1.正数与正数相乘问题一: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讲解:3分后蜗牛应在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表示为(+2)×(+3)=+6答:结果向东运动了6米.2.负数与正数相乘问题二: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