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第一课时学会理解父母【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力:正确认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培养分析问题和“换位思考”的能力。★知识:理解父母的爱。【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教学难点:当父母与自己发生矛盾与冲突的时候,换位思考,理解父母。【教学过程】★导入方式一:教师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氛围,引出本课课题一走进父母的心灵。《烛光里的妈妈))歌词妈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意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噢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教师:今天给大家欣赏的这首歌曲,曾经感动过很多人。同学们能从中体验到怎样的一种情感?学生谈谈感受。教师引导:我们能体验到世间最伟大的一种感情:母亲对孩子的深切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理解和爱。(接“导人方式二”教师引导的内容)★导入方式二:有一位睿智的父亲,在与孩子的临别之际,用书信的形式对自己的孩子娓娓道来。书信内容为:亲爱的孩子:在这依依不舍的临别之际,我要告诉你,你要每天笑声不断。笑,就要咯咯地笑。为你自己的健康,一天笑三次。如果你能将他人也拉入你的笑声里,你就会使这艘笑声之舟永远漂浮在你的生活海洋里。世界是极为复杂的,我希望你学会分辨是非的能力,一旦你养成了分辨事物的习惯,你就会向你的自负挑战;我希望你充分地挖掘你的聪明才智,寻找智慧需要时间,你不要心急,不要轻言放弃;我希望你……——希望的东西太多太多!孩子,要记住:父亲相信你,并支持你。教师:这是一位平凡的父亲写给他孩子的信。它体现着世间无数的父亲母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同学们,你们能向老师谈谈你的感受吗?学生谈感受。教师引导: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人类在漫漫历史长路上跋涉前进,面对遥远的未来,父母塑造了一个接力者,这就是你。他们抚养你成长,是你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你最早的朋友。父母之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这种爱让我们永怀感激之心。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开始,我们便和我们的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我们接受着他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和苦口婆心的教导。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灯。山在远处巍峨,灯在近处温暖。(见“引言”)作为子女的我们,也该试着走进父母的心灵,感受他们的爱。同学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同父母一起生活,难免会有误会和摩擦。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导,可能使步入中学的你感到“受用不了”,有时甚至出现感情的鸿沟。有句话说得好:用理解拆除心里的樊篱。今天,就让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学会理解父母”这一问题。引入本课课题:学会理解父母。教师可设计四个教学步骤:“马上测一测”,“现场说一说”,“换位看一看”,“回家做一做”,引导积极参与。★步骤一:“马上测一测”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有关内容。教师简要评价学生在此教学环节中的表现,请学生就“我了解自己的父母吗?”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给予评价。教师小结: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总是从相互了解开始的,我们只有了解了父母,才能更深切地理解他们,才能明白我们该怎样和他们相处。(教师可就某一项内容展开,如:请大家留意收入来源一栏,父母工作艰辛,收入来之不易,作为子女,大家该注意什么呢?〔同学回答后,教师引导〕我们要注意节约,对父母不该提出过分的要求。我相信大家能做到这一点。)步骤一和步骤二的过渡:师生一起观察教材第一目第二◎图画《手套)),请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谈论自己的感受:你认为妈妈真的不怕冷吗?你了解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吗?你怎样看待妈妈的做法?教师评价并说明:付出不仅是你把我需要的东西给了我,更可贵的是,你把你比我更需要的东西给了我。父母的爱就是这样的付出!(见教材“指点迷津”)★步骤二:“现场说一说”教师:只要你有耳朵有眼睛有心灵,你就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