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本课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和政权巩固后,创造性地建构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民主的新模式,(即上述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项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它有别于西方的代议制、两党政治,又不同于苏联、东欧的一党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最广泛的、高度的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它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真正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原则,从而为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和前景。二、学生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一学生,不少概念难度较大,理论水平较高,而学生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又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故引导学生课前在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同时要求进行课前预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开国大典、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发展情况。二、能力与方法1、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2、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内在关系、建立的意义和特征。3、学生通过课前网络收集相关资料,课堂的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探索,培养学生联系社会实际、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学习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度民主的政治体系。它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2、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逐步完善。树立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理想。学习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习难点: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利用ppt出示我国人大会议、政协会议、自治区成立周年纪念金币图片导入新课。效果:以现实中的熟悉的事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主题。(2)视频,引入开国大典的视频材料,然后依据材料设计提出相关的问题:“假设我们都生活在1949年,你们是著名的记者,请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进行报导?”效果:通过视频再现开国大典的盛况,让学生扮演记者采访,既亲身感受新中国成立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又锻炼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3)音频,播放《爱我中华》歌曲,投影要思考的问题。效果:把学生带入浓厚的民族大团结的热烈气氛中,同时用学生最熟悉的歌词思考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新课提供有关我国人大会议、政协会议、自治区周年纪念金币图片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本课相关材料ppt图片环节一开国大典播放视频观看思考展示Ppt视频环节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出示《1954年宪法确立的中国政治体系和国家机构图示》思考展示Ppt图片环节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出示材料,图片,表格思考讨论交流Ppt史料环节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播放音频《爱我中华》歌曲欣赏,展示Ppt音频课堂小结构建知识体系共同参与Ppt演示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