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教材分析本课第一目“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主要介绍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这一目的内容并非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但能为后面教学的展开提供铺垫。教材的内容叙述比较繁琐,在教学处理过程中,采取了材料分析的方式简要带过。第二目“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介绍了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因素萌芽及其具体表现,以及阻碍这种新经济成长的因素。这一目是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也是体现本课题目“发展”的核心。第三目“近代前夜的危机”,主要讲述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对比17-18世纪的近代东西方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这一目中的“海禁政策”属于课标要求,与第二目的内容联系密切,因此在讲课时将其调整到第二目。东西方两种文明的对比让学生感受近代前夜中国面临的危机,也为过渡到下一单元做好铺垫。二、学生分析高一年学生在初中时对本课有一定了解,且其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求知欲望,学习时不会有太大压力。本课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内容枯燥,理论性较强,跨度大,知难度较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态度各有差异,也为统一教学带来不便。在教学中应将相对简单的内容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一些理解性较强的问题作比较详细的讲解,注意用浅显的道理帮助他们理解。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的特征和依据。2.了解“抑商”与“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二、能力与方法目标1.通过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明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目的、具体表现和影响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相关图片、文字材料的选择,系列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3.通过虚拟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感受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反思中国的经济文明由先进走向落后的原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开拓进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2.通过对清朝统治者夜郎自大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认识,深刻领会到观念的解放、政策的开放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播放视频《大国崛起》片头曲1500年后世界先后崛起9个大国并相继走上了工业文明的轨道。而中国1500-1840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个阶段明清时期即近代前夜,此时中国能否跻身于工业文明之列,能否沿袭其昔日的辉煌?以视频的形式进行“情境营造”,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达到“凝神”的目的;通过“设问”的形式,渲染教学情感,营造教学气氛,以达到“起兴”的目的;通过“教学导语”的引导,使学生思维指向本课重点内容,以达到“点题”的目的。将课程标题与标准同时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对本课学习任务了然于心。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播放视频《大国崛起》片头曲在前五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概况,在走向社会转型时期,它将何去何从?这节课我们将重点考察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传统经济的变异及出路。经济方面的变动。幻灯片显示:标题《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与《课程标准》要求。讲授【幻灯片】出示相关图片《水稻》、《玉米》、《甘薯》、《棉花》【设问探究】1.这反映了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什么特点?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发言。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会给明清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教师总结】启发学生思维并作答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提供相应的材料佐证结论。讲授幻灯片出示相关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资本主义萌芽的要素?【设问探究】材料一至三中苏州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怎样一种新现象?请运用这四则材料证明你的观点。仔细阅读材料,获取信息,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