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文本窦娥冤[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盗跖(zhí)错勘(kān)罪愆(qiān)湛湛(zhàn)苌弘(chánɡ)刽子手(ɡuì)古陌荒阡(mò)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埋车2.语境辨析法(1)在押解(jiè)的过程中,犯人逃脱后跑进深山,看押人员使出浑身解(xiè)数,历经数小时方才捉拿归案。(2)这人原本是权贵出身,早年在国子监(jiàn)读过书,后来在朝廷做过刑部的侍郎,监(jiān)斩过不少的犯人,没想到最后却沦落到如此地步。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杳无音信:指一点消息也没有,形容失去联系或没有方法联系。(2)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2.理解辨析(1)分辩·分辨两个词语都是动词,字音相同,字形相近。“分辩”是指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如:“证据俱在,无须分辩。”“分辨”是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如:“这明明就是假货,你分辨不出来么?”“分辩”是用语言,而“分辨”不是。(2)怨气·冤气两词都表示“心中有不平之气”。“怨气”指怨恨之气。“冤气”指因受冤枉而产生的冤屈之气。3.对点小测判断下面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这段时间,雾霾天气弥漫在中国东部地区,连续几天,漫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信。()(2)在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之后,教师就可顺水推船,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里畅游。()(3)事情的过程已经证明你错了,无论你怎样分辩,事实就是事实。()(4)电视剧中常有“指鹿为马”的冤案,主人公因咽不下这口冤气而上诉。()【答案】(1)×此处不符合语境,应用“无影无踪”。(2)√(3)√(4)√[常识·速览]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极高的现实性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主要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元代社会初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多数文人同广大人民一样都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与人民关系密切。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关汉卿,同情百姓的悲惨命运,不畏权贵,敢于斗争。《窦娥冤》便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窦娥冤》的题材取自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中都有关于“东海孝妇”故事的记载。元代的杂剧作家王实甫、梁进之也都作过《于公高门》杂剧,颂扬替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Ⅰ.文学常识元杂剧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作“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Ⅱ.文化常识(1)外,角色名,“外末”的简称,戏剧中扮演老年男子。(2)净,角色名,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3)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