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共2课时)第一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雷雨》是我国现当代为数不多的几个优秀剧目之一,自1935年到现在《雷雨》的演出经久不衰,造就出几代话剧优秀的表演、导演人才。在语文新课程中,《雷雨》节选位于必修第四模块第一单元。由于课文内容和情节特点比较切合青年人的口味,因此学生对学习本文应该是有很大兴趣的。全剧的故事情节前后贯穿30年,讲了两代人的经历,8个人的关系交错在一起。作者在剧本中巧妙地把它压缩在一昼夜的时间里完成,分4幕,地点在周宅客厅和鲁家四凤屋内。节选部分是第二幕的两场戏,这两场戏要完成剧中人物的两次“相认”。作者在这场戏里,苦心经营,妙笔构思,让剧中人在“相认”中完成三重任务:道出30年前发生的事,道出30年来发生的事,道出30年后眼前正在发生的事,也就是说从现在的相遇写起,用现在的相遇带出过去的恩怨,再用过去的恩怨反过来推动现在的相认,让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使剧中人无法逃避历史阴影的追踪人物的不正常关系被彻底暴露。从而揭示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2.解析:《雷雨》处在本单元第二篇,是一篇新授课文,学习文本之前学生已经欣赏了话剧《雷雨》对人物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来把握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引导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方法自主品味语言,自主品读语句,完成文章鉴赏成为了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活动。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把阅读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自由鉴赏作为本课教学的主体。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学生自主揣摩戏剧语言,从而把握人物心理特征。(2)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欣赏阅读水平。(3)通过阅读和思考,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2.解析:(1)通过学习《雷雨》,使学生学会揣摩戏剧语言,从而学会把握人物的心理特征。(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欣赏阅读水平。(3)通过对《窦娥冤》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生对话剧的接触还不多,教学时要先介绍有关话剧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弄清话剧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为学生学习《雷雨》打下基础。2.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考虑,有的学生在通读全文后筛选信息的能力还不到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做一定的引导,确保学生能顺利的揣摩语言。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本课有教学视频,我们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教学片段,以便学生能很好的进入课堂氛围中。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最好。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一、导入播放电影《雷雨》高潮部分的影片剪辑,使学生初步感知《雷雨》,快速进入情景。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却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这就是年仅二十三岁的曹禺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创作的四幕剧《雷雨》。它在中国演了七十多年,却经久不衰。它除了生命的毁灭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之谜,究竟还能给我们多少人与人性的启示。今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进《雷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兴趣,直接进入新课。二、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一)文学常识积累1.戏剧知识介绍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导入检查预习初步感知整体把握小结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文学剧本。戏剧的要素主要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形象。中国的戏剧,古代与现代差别迥异。古代戏剧称为“戏曲“,主要包括南戏、杂剧、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和舞剧等,其主体是话剧。戏剧按表现形式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按内容形式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分为现代剧、历史剧、儿童剧等;按篇幅分为多幕剧、独幕剧。2.曹禺简介曹禺(1910-1996),原名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