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授课人: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班级)授课题目《逍遥游》拟3课时第3课时三维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鉴赏其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3、总结本文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欣赏本文浑融开阔的意境和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难点欣赏本文浑融开阔的意境和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课型□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因材施教一、学习课文第三段。1、朗读课文第三段,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⑴、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劝勉,努力。⑵、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沮丧。⑶、虽然,犹有未树也:即使这样。⑷、未数数然也:拼命追求的样子。3、翻译下列句子:⑴、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明确: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⑵、彼且恶乎待哉?明确:他还凭借什么呢?二、回答下列问题,探究《逍遥游》的基本思想。1、第三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跟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举这两个人为例说明什么问题?明确:所提到的宋荣子他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线,但是,“犹有未树也”,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列子比宋荣子更进一步,他能乘风而行,不汲汲于利益。但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因为列子虽然可以免于行走,可他依然有所待,即他要依靠风才能飞行。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2、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三、理清全文思路,归纳主旨。1、万物均有所待(鹏;野马、尘埃、芥舟、蜩与学鸠;人之三适)万物所待有小大之别(朝菌、蟪蛄、众人、斥鴳;冥灵、大椿、彭祖、鹏)人也有所待(四种人、宋荣子、列子)所以都不是逍遥游!乘、御、游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真正的逍遥游!2、主旨明确: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无所待才能逍遥游。四、庄子散文风格探究1、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逍遥游》阐述的是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即什么是自由,人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但是,庄子并不是通过理论的逻辑论述来阐明这个问题的,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形象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的故事,来展现作者的思想。这些故事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玄妙的、难以表述的逍遥的精神境界,形象地展示出来。2、想象丰富,境界开阔。阅读《逍遥游》,我们无不被庄子极其丰富的想像力所折服,沉浸在庄子所创造的奇幻世界当中。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翱翔太空,想像十分奇特,给人一种开阔的境界。丰富的想像使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一段中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描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五、总结全文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