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起源说课内容•教材及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构建生命起源的正确观点,可以在科学史上关于生命起源的一系列观点冲突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与其灌输某种生命起源学说的知识要点,不如让学生走进科学史,从中领悟科学是如何战胜神话的,科学自身又是如何前进的。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了解“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并不难,但是对于生命起源的另外一个学说“化学进化论”可能会了解得比较少。使学生认识“化学进化论”在生物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人们对化学进化的认识对研究生物进化,深入认识生物系统的结构模式,揭示生物进化的过程都是很有启发性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结合科学史的学习,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一、教材及学情分析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简述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2、简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有关生命起源的大体过程,利用科学史的过程性和探索性,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科学探索过程进行知识建构。(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资料收集能力;•2、锻炼学生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二、教学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命演化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养成辨证的科学思维方式;二、教学目标3、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创造性思维品质。2、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认同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变化,形成生物进化和科学的自然观,拒绝邪教组织的反动宣传;三、教学重点•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四、教学难点“化学进化论”中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五、课前准备教师:制作雷迪实验、巴斯德实验和化学进化的课件。学生:收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流程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活动“讨论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发生的”引入,激发和引导学生对生命起源的学习兴趣;课堂小结,练习反馈。通过对科学史的分析学习,引导学生比较区别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认同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变化;利用科学史的问题性,鼓励学生对生命起源进行新设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活动“讨论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发生的”引入,激发和引导学生对生命起源的学习兴趣。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二)、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1、引导学生思考:•(1)神创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怎样判断这些说法是否有事实或实验依据?•(2)自然发生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看待自然发生论的依据——“腐草化萤”“腐肉生蛆”等“事实”?•2、利用科学史的过程性和探索性,引导学生对生命起源进行科学探究性思考。•(1)科学史(一):雷迪通过实验来证实“腐肉不能生蛆”和“蛆来自蝇卵”。提问:雷迪实验中的肉块为什么会变成腐肉?雷迪为什么没有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人们还存在哪些异议?•(2)科学史(二):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生生论”的提出。•通过对巴斯德实验的分析讨论,认识“生生论”的观点:“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可能随时自发的产生生命”。•巴斯德仍然不能解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3)科学史(三):美国科学家米勒设计的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装置及其研究结论。•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讨论: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有哪些?从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分子到原始生命,其中一个必经的阶段是形成什么分子?•课件展示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教师对米勒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并提问:米勒实验为化学进化观点提供了什么证据?•引导学生根据米勒和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总结化学起源说的观点。(三)、批判性、创新性思维训练•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到科学研究的成功需要大胆的创新、严谨的思维和合理的推测,运用实证、想象、推理等科学的方法才能使科学得到发展。•提问:1、为了重演化学进化过程,还需要哪些实验证据?2、关于生命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