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教学目标阅读练习,提高对文体特征的认识及解题能力教学重难点同“目标”教学参考教学参考授课方法练习式讨论式点拨式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实物投影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二、探究写作技巧:1、状物的物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本文是篇典型的状物散文,它写的是一个地方,又是一类事物。作者抓住江南农村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灶头,通过对炊具的一一描写,把江南农村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描写灶头的过程中,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有形象,有语言、有行动,这一切都是由物而起,物与人密不可分。由于人的介入,对生活场景的描绘,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氛围。朗读“送灶母亲在灶间的教育”一段,来体会物与人的关系。描写我家的灶山上从不供神像,也不挂灶帘,反而能为灶界老爷保留一点神秘感和神圣感。穿插母亲对我们的教育,正说明了物与人密不可分。小结:我们由物及人,分析文本。学以致用,学完《家里的灶头》,对我们写状物散文,有什么启示呢一句话:格物致知,体现人与物的对话关系。(1)格物,指首先要充分细致地观察、研究描写对象。(2)致知,即求得认知,要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要传神。再者,应当把我们的感情,与人生体验融进去,使物因人的情怀而富有人间的气息,有了生命力。起于物而又超越物,这也是状物散文与普通说明文的不同所在。和我们那时候的生活状态差别很大,生活过得没有滋味。尽管物质很丰富……所以,我想把我们童年时候的有滋有味的生活写出来,告诉他们。于是就有了这本《蓝调江南》。齐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间的关系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如《家里的灶头》,所状之物,是普普通通的灶头,但因为融入了“我”的童年记忆、对母亲的深情怀念,而像人一样令人想念不已。时过境迁,灶头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了,怀念灶头,应该每个被灶头哺育过的孩子都会有的,对于出生于40年代,成长于60、70年代的作家金曾豪来说,更为深切。因为渐渐成为历史的不仅仅是灶头……2、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1)大部分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很少用华丽的词藻。朗读第一段体会“灶台的横截面大致上是个腰子形,而纵截面则无法名状。“整个灶头几乎没有直线,那么多即兴式的弧线使灶头既端庄又秀气,像一位穿着蓝印花布的农家少妇”——比喻亲切朴素。(2)方言的运用,增添了地方色彩和文化韵味“不作兴”“某汤罐”“灶界老爷”“孵灶塘”等等(3)谚语、俗语、歌谣、童谣,也使文章清新自然三、规律总结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1.首先要观察描写的对象,要充分细致的观察。2.其次,要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要传神。3.第三,必须把我们的感情,我们的人生融进去。四、拓展延伸《梧桐树》阅读示例题见学案参考答案:1.①新桐初乳(或者“春尽夏初,梧桐生叶”)②绿树成阴(或“夏季时分,绿树成阴”)③梧桐叶落(或“秋冬时节,梧桐叶落”)2、极力写了梧桐树的叶子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2分)。这样写既为下文写“眼看见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蓄势(1分),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作铺垫(1分)。3、发现“新乳”、“绿叶成阴”时亲切、欣喜(2分),看见“梧桐叶落”时无奈、伤感(2分),领悟自然、人生和艺术真谛时平静、淡然(2分)4、①对比,将“落花”与“落叶”对比,突出“落叶”象征的悲哀之情之深;②联想,由树之荣枯联想到“人生无常”,意蕴更深,耐人寻味;③比拟,“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成群地飞下一大批”,表现出树叶对北风的到感到突然,和离开枝头的不情愿;④比喻,“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流露出作者对树叶脱尽的感伤、同情;⑤引用,引用古诗,拓宽了意境,满含作者失而不可复得的伤感。(2点即可,共5分)课外作业教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