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把握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2、品味文中的语言美、图画美、格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韵律美、修辞美、意境美,语言技巧美等特点,揣摩朱自清语言的典雅清丽、细腻传神的风格。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一个严冬飞雪的日子,谢太傅(谢安)召集家里的人,给子侄们讲论文章的道理。不一会儿,雪越下越大,越下越急。谢太傅面对雪景,高兴地问道:“这纷纷扬扬的白雪,你们说说它像什么?”谢朗回答:“天上撒盐差可拟(意为: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与之相比)。”谢安听了侄儿的回答后,没置可否,只是默不作声。谢道韫随即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意为:满天飞舞的雪花就像春天随风起舞的柳絮)。”谢太傅听到这里,高兴地大笑起来。同学们是否也认为柳絮比盐能更好的形容雪花呢,为什么?二、整体感知课文背景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这段时间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写下了《荷塘月色》,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三、品读课文。提问: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章集中笔力描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一)朗读第4自然段(二)赏析本段的语言⑴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把删减的文字在原文划上横线)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比较差别:⑵比较阅读,赏析语言: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在写荷花时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有没有重复啰嗦之嫌?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④文段中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这一类叠词,还有哪些,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精彩语言举隅:①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②物价像吹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飞升。(《围城》)③“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④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⑤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鲁迅《祝福》)⑥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