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秦岭——淮河线1、教学对象:八年级;2、授课课题:秦岭—淮河线;3、课型:新课;4、课时安排:1课时;5、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地理概况;②掌握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③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⑵过程与方法: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开展各种形式活动,如:讨论、填表等,使学生在合作中自主地学习和探究秦岭——淮河线以及四大区域划分等方面的地理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质得到不同程度地提升。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中通过淮河成为害河的学习和联系金宝圩沟湖塘水资源的保护,使学生意识到淮河水质日趋恶化的趋势,树立防止当地金宝圩沟湖塘水资源污染的环境观。6、教学重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7、教学难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理特征的显著差异。8、教学准备:①书中相关的图表;②教师自制Powerpoint幻灯片、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9、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观看教师出示的flash及图片导语:用当前网络流行一个flash——《猪都笑了》让学生意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秦岭与淮河(详见投影)☆了解我国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学生回答:秦岭。淮河☆学生讨论回答:1.东西向;2.甘、陕、豫、皖、苏;引入,这个flash说明了什么呢?各个省级行政区在地理历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展示图片说明:每当初夏时节,南方水稻油绿,华北田野已麦浪如金。这体现了同样的物质在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是地区的差异性。我国东西横跨5200多千米,南北纵跨5500余千米,包括了从沿海到内陆、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种自然景观,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板书: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我国某东西走向的山脉,山北以旱地为主,山南以水田为主;山北树木冬季落叶,山南树木大多常绿;山北人们以面食为主,山南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猜一猜,这是我国的哪一条山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中的淮指的是我国的哪条河流?出示:“秦岭—淮河线示意图”。提问:1.找出秦岭、淮河,看一看秦岭山脉走向和淮识到第四章的教学内容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地位:承上启下。整体感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复习回忆第一章省级行政区位置及简称的掌握情况,同时落实秦岭、淮河的空间位置。改变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阅读来了解秦岭的一些重要概况。质疑:探究式学习淮河1.秦岭2.淮河3.选①③⑥;☆学生阅读P76材料“淮河”☆学生思考作答(旱涝灾害频繁)☆学生讨论回答(污染严重)河流向有什么特点?2.找出秦岭—淮河线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3.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中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是:①湖北②山东③江西④山西⑤河北⑥浙江提问:淮河“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淮河为什么会成为“害河”?提问:“害”之一?教师引导提供材料:淮河流域名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大力治淮”。提问:“害”之二?(教师归纳)的“害”。感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学生倾听教师承转语了解了秦岭——淮河的位置及概况后,我们来分析其南北两侧的差异。衔接、顺承1.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学生读图予以理解下列问题:☆地理区域体现区域内部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投影显示:秦岭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教师简要介绍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强调指出:地理区域体现区域内部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明确重要地理界线在学习地理中的作用,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教师承转学生倾听教师承转语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南北两侧有显著差异。衔接、顺承2.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观察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对以上知识点进行巩固与学习A、我国一月份哪条等温线经过了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等温线两侧的气温的情况又如何?我们这里呢?B、我国多少毫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