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中国古代小说选读]课外自读《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结构,把握小说主题。2、学习古代长篇小说的鉴赏方法,培养鉴赏能力和探究意识。【教学重难点】1、在理清小说情节结构的基础上,重点评析某些语段,分析人物形象。2、抓住人物生活的时代、社会特征,从分析社会环境入手,看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生活根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链接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长,只身到(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为防止经文被盗,玄奘在唐朝皇帝的帮助下修筑了,保存经文。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金代院本有《》、《》等,有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二、走近作者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府山阳县人。中国明代杰出的,是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出生于一个小官吏降为小商人的家庭。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嘉靖八年(1529),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六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有往来。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大约活了将近80岁,晚景凄凉。三、文学常识《西游记》是之一,是一部优秀的,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述仙界一只由仙石生出的猴子拜倒菩提门下,命名孙悟空,苦练成一身法术,却因醉酒闯下大祸,被压于下。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孙悟空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二人与猪八戒、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四、基础知识整理1、正字音灼灼(zhuó)阆(lánɡ)苑嵯(cuó)峨五庄观(ɡuàn)混(hùn)沌(dùn)简帖(tiě)怠(dài)慢罗唣(zào)缥(piāo)缈(miǎo)2、辨字形怠dài怠慢麟lín麒麟骀dài骀荡嶙lín嶙峋3.释词义①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②嵯峨:山势高峻。③混沌:古代传说中指天地未分之前浑然一体的状态。④魁首:才华出众,在同类中居首位的人。4.辨词义①粗糙粗陋两词都有不精致之义。“粗糙”指(质料)不精细,不光滑或指(工作等)草率不细致。“粗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