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2.学生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领悟转化思想,感受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3.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在发展中快乐,体验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是美的,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觉性。课前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各一对,并用信封装好,剪刀一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我们的校园很美,现在学校准备在小操场上种上草皮进一步绿化、美化我们校园(师出示一个近似梯形的地),这块地的形状是什么图形?现在要铺好这样一块地,学校至少要买多少草皮,就是算这块地的什么?怎样求梯形面积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里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意义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二、猜测验证,自主探究1.公式猜想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刚掌握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得出:已学过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师:我们在推导这两个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有什么共同点。(都是运用转化法,把未知化为已知)师:这种方法很重要,我们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都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对于梯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同学们也可大胆地猜想一下,梯形可能转化成哪个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呢?生猜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写出图形)。(设计意图:通过对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回顾,为学生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作了有效思维策略的铺垫。让学生对梯形如何转化进行猜想,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探究意识。)2.公式探究师:同学们对梯形转化成什么,都作了自己的大胆猜想,但光有猜想是不够的,只有猜想就是幻想,所以我们还要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探索,通过事实来说明你的猜想是合理、正确的。现在同学们就开始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探索,这里老师提几个探索要求:教师出示:探究要求:(1)把信封袋中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2)认真观察,发现梯形与拼成的图形在面积、边的长度上有什么关系?(3)尝试从拼成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进行探究,教师进行相机指导。探究后,学生汇报推导,教师引导得出如下几种推导思路:思路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平行边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从而推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思路二:把梯形剪成两个三个角形(如下图),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从而推出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思路三: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如下图),梯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一个三角形面积之和,从而推出梯形的面积=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的推导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个公式更简明易记。师:如果上底用字a来表示,下底用b来表示,高用h来表示,那么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公式可表示为什么?师: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88-89页,阅读一下课文,并把文中的空填完整。(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学生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解决策略意识的形成。)三、实践运用,体验生活1.火眼金睛我能辨(1)梯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2)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3)一个梯形的上底是10cm,下底是20cm,高是10cm,它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