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人教版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我说课的流程主要分为五大步: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学法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首先,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边、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其他内容奠定了基础。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如下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3、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自主学习、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我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证明方法,并会运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连,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程方法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以及归纳等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其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二、学情分析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第三学段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培养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他们感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思维活跃、富于创造力。但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注意力不持久,对抽象的数学问题缺乏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进步,正确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三、教法与学法首先,说教法本节课结合第三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从实践入手,采用“提问”“猜测”“探索”“归纳”等教学手段,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极大限度的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题多解,一题多法的创新能力便于将课本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二)说学法课堂中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由“学会”转变成“会学”变被动为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展开。这种安排强调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再创造、再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此,我的教学过程具体安排如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师生互动共同探究(三)启发诱导实际运用(四)反馈矫正注重参与(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把教学内容转变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处于猜想,进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的过程。上课开始,我以一个趣味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老二对老大说:“凭什么你的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老大说:“那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老大为什么这样说?设置悬念,让学生评理说理,为三兄弟排忧解难,自然导入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中自然进入下一环节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复习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这样的知识,所以很快会回答出:是180°。这时,我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通过讨论思考会提出:度量、拼图、折角等办法。我让每个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量量看,通过度量让学生明确,由于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有无数个,我们不可能用度量的方法一一验证所有的三角形,并且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