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苏联的经济改革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必修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与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起到了承上的作用。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起到了启下的作用二、学生分析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苏联的经济改革,但本课内容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中的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等知识联系比较密切。高一学生还无法从学科渗透的角度运用政治中某些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同时本课内容较为枯燥,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达到课标要求的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创设历史情境,掌握基本知识,理清历史线索,探究解决问题思路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失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失败原因和影响。(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失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及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学生继续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中国改革与苏联“三夫”改革的异同,继续掌握比较法。(2)通过教材和老师提供的史料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继续掌握历史史料分析法,能对史料进行分析、概括,提取有效信息。(3)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借鉴中国的改革,设想假如你是苏联领导人,你会怎么改革?”“苏联改革失败对中国的启示”,学生继续掌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意识。(2)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到: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并树立坚定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思想。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本课课件主要使用PPT、FLASHE、视频、音频等技术,在新课导入时使用课件图片展示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以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在讲述三次改革的重点内容时,出示图表填写内容,通过图表得出三次改革的不同之处,对三次改革失败的原因这一重点难点的处理,采用了多种方式,既有图片,也有数据分析,更有视频,从多角度再现历史原貌,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导入PPT展示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关于苏联改革的一则讽刺故事思考:这些比喻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这样比喻他们?PPT图片过渡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和图片通过材料中准确的数字和形象的图片思考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数据表格内容讲授PPT表格三次改革内容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己填写PPT表格总结失败原因文字材料,表格,赫鲁晓夫的墓碑图片,赫鲁晓夫在联大开会时的照片,勃列日涅夫的图片,讽刺漫画,苏联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