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对于“地势西高东低”,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一幅地势剖面图和三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而对于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则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2.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以及我国主要丘陵的分布。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4、通过多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过程与方法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分布本节课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地形知识和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地形的知识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组分亨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并结合多媒体、DVD、挂图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三、教学重点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3、地形基本类型和特点。(地形中的四四三三)四、教学难点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五、教学安排2课时六、教学准备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中国政区空白图(安排每个学生自画一张)。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回忆一下初一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想想: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对,要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也需要从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方面去总结,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了解中国自然环境。本节课首先从“地形”方面去学习、去体会。(板书)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过渡)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去描述的。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是中国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在过去的课程中,我们曾经学过,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高度,在这副地形图上,绿色表示较低的平原。黄色表示丘陵和较高的地方,蓝色表示海洋,棕色表示高原山地,棕色越深表明海拔高度越高,白色表示海拔更高,兰色越深表明海洋越深,绿色越深表明地形高度越低。因此,在这副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到什么?(我国的东部颜色多是浅色的,有许多黄色、绿色、蓝色,而西部颜色多是深色的,棕色甚至白色比较多,这说明什么呢?(请同学回答)对,这说明我国地形西部高,东部低。请同学们注意,这就是我国地形的总趋势,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基本特征。即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板书)一、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1.总趋势:西部高,东部低(教师)不仅如此,请大家仔细读课文P20中的图2-1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注释:什么是剖面图?假设:在讲台上有一个苹果竖着,沿苹果的中部切开,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苹果的剖面图。地势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同学读图回答)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三级阶梯状下降,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主要地形区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至2000米,主要的地形区是四川盆地;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