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过程: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了解课文内容,并整理出文章的重要字、词、句。老师答疑。(略)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教学重点:探讨邹忌的讽谏艺术。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导语设计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位秀才和朋友们一起去一位官员家里做客,吃饭的时候,官员惟独忘了给秀才盛饭,这时秀才说__________,主人马上给他盛上了。请问秀才说了什么?(学生们讨论)由此可见,说话是要讲艺术的。那么如何规劝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让他认识、再欣然改正自己的错误呢?今天我们来看一下邹忌是如何成功地做到这一点的。二、引导学生赏析课文,重点探讨邹忌的讽谏艺术。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品味赏析。①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②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什么不同?揣摩各自的语气。老师提示:由下文邹忌同齐王的对话内容去思考,并在朗读中体会。学生讨论、明确:他问妻子:“我孰与徐公美?”语气是亲昵、随和的。他问妾:“吾孰与徐公美?”语气是严肃、庄重的。他问客:“吾与徐公孰美?”语气是平淡的。③由于邹忌的妻、妾与客各自的身份和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上有明显差异,有何不同?学生讨论、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热情的。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拘谨、小心翼翼的。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阿谀奉承。④邹忌从他们的回答中受到怎样的启发?学生讨论、明确:与徐公比美发现自身受蒙蔽从而联想到国君可能被蒙蔽的情况。⑤讽谏的结果如何?学生讨论、明确:齐王接受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⑥“求谏”的情形如何?分几个阶段?明确:分四个阶段。“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最后,“皆朝于齐”。⑦由此可见,邹忌讽谏的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讽谏成功?老师提示: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学生讨论后明确:邹忌方面:a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b用设喻的方法讲道理。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C在逻辑上使用了类比推理。说自己,比齐王。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优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齐王方面: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总结:邹忌的劝谏方式,由小到大,由我及王;比喻论证;类比推理。三、课堂演练:当别人正在误穿你的外套时,你如何对他说?学生思考、回答:甲:先生,你的衣服正在那边等你呢。乙:先生,看来这衣服穿在你身上更合适。丙:先生,对不起,请问我这件衣服怎么样?好看吗?丁:看来,你比我更合适这件衣服,难怪你会忍不住要试一试。……四、课后练习。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劝谏话。注意说话的艺术。1.劝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2.劝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买码。3.劝谏老师不要拖堂。反思:一、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发现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迫切性。这节课,一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讨论时反映敏捷,能注意说话的方式,声音洪亮,自然大方。但同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学生站起来惊慌失措,语无伦次,举止极不得体。由此可见,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口语交际活动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教学任务,主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是一项长抓不懈的教学任务。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二、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留心各种说话情形,把握口语交际的随机性。1.创设特定的情绪,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在具体情况中练说。如在集市上,你看中了一件衣服,如何去讨价还价;你的老师歧视后进生,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