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结合“开国大典”的相关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巩固人民政权的必要性及影响。3.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4.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相关史实,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5.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1日开幕。(2)地点:北平。(3)内容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1)时间:1949年10月1日。(2)内容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③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④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3.标志: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4.伟大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1知识点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肃清反革命(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2)措施: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2.土地改革(1)时间:1950年夏至1952年底。(2)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过程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4)意义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3.稳定物价(1)背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千疮百孔,财政困难。②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2)目的: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从根本上稳定物价。(3)措施①党和政府采取经济措施和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②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4)结果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②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4.抗美援朝(1)背景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②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③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3)经过①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③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4)意义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②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知识点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三大外交方针、成就及意义2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成就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②取消了帝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