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民解放战争[高考动态分析]近五年高考试题举例2007年高考部分1.(2007广东单科)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2.(2007江苏历史)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则成为中国近代史的终点。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与鸦片战争有关;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有关。2006年高考部分1.(2006江苏)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是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B.战略反攻C.战略决战D.渡江战役2.(2006广东新课程)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长江C.挺进大西南D.挥师大西北2005年高考部分1.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进一步扩大对华资本输出B.在中国建立稳定统一的全国性政权C.控制中国,推进全球战略D.缓和美苏矛盾,划分势力范围2.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开辟的根据地是A.鄂豫皖B.豫皖苏C.豫陕鄂D.晋冀豫2004年高考部分1.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A.粉碎重点进攻B.战略反攻C.三大战役D.渡江作战2.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材料二据许多观察家的意见,他们(指国民党政府)已经堕落于腐败,争夺地位权力……一向是一党政府,而不是在西方意义下之民主政府。……尽管如此,我们为了显见的理由,仍旧继续倾全力援助国民政府。——《艾奇逊致杜鲁门的信》(1949年7月)回答: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②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西方“观察家”眼中的国民党政府形象。③艾奇逊写这封信的时候,中国的政治局势如何?他所谓的“显见的理由”是什么?答案要点:①扶蒋反共。②政治腐败(争权夺利);一党专政(独裁)。③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阻止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取得政权;尽力维护美国在华利益。2003年高考部分1.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内容涉及国家政治建设,其要点不包括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B.国民党结束“训政”C.保障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D.改组国民政府[高考动态分析]本单元单独考大题目的可能性较少,但往往是构成一个大题目的组成部分,因此复习时应注意与其他单元的联系,比如关于党的建设,包括军队建设,党风建设等等;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国共关系演变;中国民主革命历程。1、常考角度:政策方针、会议内容、战争史实(形势图的战役名、地点);2、新视角:中共对国民党和平政策与方针、努力;中共争取民主和平的措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