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惠特曼、叶赛宁两位世界级诗歌大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拓展课外阅读。2.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诗歌。3.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4.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一、导入1855年,美国一个极其平凡的年轻人,自费印发了一本薄薄的诗集,却激起了轩然大波。当时一些保守人士极尽非难与诋毁。甚至当时文坛领袖惠蒂埃将它扔进了火炉。幸好文坛泰斗爱默生、梭罗大为赞赏,视为奇绝,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最终成为享誉世界、声震寰宇的大诗人。他就是19世纪美国民主主义诗人——瓦尔特·惠特曼。他那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集就是《草叶集》。二、作者介绍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他是个木匠的儿子,自幼参加各种劳动,读过几年小学。后来他又当过乡村教师、记者、木工、建筑师和政府的职员。他与下层人民群众有着长期、广泛的接触,富有民主思想。在南北战争中,他站在北方先进的资产阶级一边,反对南方的奴隶制。1845年回到布鲁克林定居,他常常穿着长外套,戴着高帽子,挎着手杖出没于上流社会。他天性散漫,感情丰富,坦率真实,却为传统礼节所不容。他生性叛逆,自称是极端分子中的极端分子。三、朗读课文1.听范读,理顺字音。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3.分组竞读。四、整体感知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橡树?明确:孤独、快乐、粗壮、挺拔。五、研读诗歌1.从诗中找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诗句。明确:孤独——“没有一个同伴”“独自生长”“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情人”;快乐——这么多“快乐”的叶子;粗壮、刚直、雄健等。2.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株“孤独”的橡树呢?明确:引发了诗人的联想。“令我想到我自己”、“是一种奇异的标志”、“使我想到了男性的爱”、“我却不能”等。3.这棵树和诗人有什么关联呢?结合诗人的经历与写作背景。明确:这株高大奇异的活橡树,一个昂然屹立的刚健而孤独的形象,正是诗人在追求理想的漫漫征途中所产生的孤独与忧闷的象征。而面对开拓中的孤独前行,乐观的“橡树精神”正是作者的理想。六、方法总结提问: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阅读现代诗的方法?明确:联系背景法、关键词句法。小结:惠特曼被称为现代美国诗歌之父,开创了一代诗风。仅仅一首诗,一节课,是不足以感知他的诗歌魅力的。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阅读他的《草叶集》,学以致用的同时,也可以深刻体悟诗人的情怀。七、拓展1.阅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2.交流阅读心得八、作业熟读并背诵诗歌。板书设计: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惠特曼橡树↓孤独、快乐、粗壮、挺拔联系背景法、关键词句法第二课时《狗的歌》一、导入一百年才出现的诗人,诗坛的奇迹,俄罗斯的骄傲,伟大的民族诗人。像个地震仪,他捕捉到时代的震波。……我不知道在俄罗斯还有比他更富于民族性的诗人了。这些赞美都是送给一位伟大诗人的,他就是——叶赛宁。二、作者介绍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5年11月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