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名句名篇专题》一.专题精讲《考试大纲》规定的“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考查途径为默写。能力层级为A。(一)考点解析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二)命题趋向1、“名句名篇”考查高度重视课本。语文教材上的名句名篇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热点。高考是个指挥棒,它起着导向作用。不能轻视语文课本。2、“名句名篇”考法灵活有变。传统的单纯识记类的考查形式比较古板。突击背诵,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形式上的改变值得关注。大致有三种趋向:一是规定情景类。(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写规定的诗词名句就属于规定情境的名句检测。)例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二是鉴赏评价类(常见诗词名句的鉴赏评价,一般是先引用诗句,后评述以表达某种情感。例如:(1)贾谊《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极言秦始皇的功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三是整段或整篇默写类。例如:(1)木直中绳,,其曲中规。,不复挺者,。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2)丞相祠堂何处寻,。,。三顾频频天下计,。,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3、“名句名篇”课本内容不要仅仅局限在“背诵篇目”或“背诵段落”在复习课本“名句名篇”背诵时,要兼顾非“背诵篇目”或“背诵段落”中的“名句”的背诵。记忆“名句”,首先应该注意教材中出现过的“名句”,除古代诗词散文外现当代作品中、知识短文中、注释中的引语,凡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应作一番系统梳理。高考前,对课外名句适当整理也无可厚非,但选择一定要严格,不要怕有所遗漏,千万不可“多多益善”,课外名句的诵记一般控制在200条左右即可。(三)考查重点名句名篇,或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了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了事物的真相,它融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于一体,语言简炼,涵义深刻,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因此,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经常考查的内容:⑴揭示人类社会及事物发展规律的句子(即富有哲理性的句子);⑵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阔大胸怀的句子;⑶描写优美意境的名句;⑷其他反映科学技术、和平、以德治国等方面的名句。2、高考一般不考查的内容:⑴由于历史原因,现已不合时代主调的名句;⑵消极片面的(如表达伤感、失意、忧愤的名句);⑶不利于培养健康向上情操的句子(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等。);⑷表达家庭、爱情、婚姻等内容的句子;⑸不利于识记的句子(如虚词太多)。二.高考链接2008【山东卷】(1)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将进酒》)(2)江畔何人初见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3)知我者,谓我心忧;,。(《诗经·黍离》)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苏洵《六国论》)(4)君子生非异也,。(《荀子·劝学》)弦弦掩抑声声思,。(白居易《琵琶行》)2008【全国卷1】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西望夏口,,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旌旗蔽空,,横槊赋诗,,而今安在...